執筆:陳映慈
電影「臥虎藏龍」經典畫面中,男女主角在竹林裡追逐,隨著武打招式擺蕩的碧綠翠竹場景充分展現東方美學,竹林遍布的台南關廟區也臥虎藏龍,竹編世家第四代傳人、台南市竹會理事長張永旺不只傳承職人手藝,更挑戰竹編產業復興。
發展歷史300多年
在《中國時報》與正聲廣播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節目中,張永旺向節目主持人、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張瑞昌談起關廟竹編的前世今生。關廟位於台南市南端,日治時期的三寶是蔗糖、細竹工與藤器,後因地方產業更新才有現今大家認知的鳳梨、綠竹筍、關廟麵。
關廟竹林遍佈,竹編可追溯明末清初,至今300多年歷史,相較於南投竹山的竹編傳承日本師傅工藝,關廟編織手法更本土與古樸。
張永旺的母親盧靖枝是關廟竹編三大藝師之一,今年72歲,去年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特別為她拍攝記錄片,編竹超過60年的她說起過去榮景眼睛炯炯發亮,「我做的攏是幼幼的(做工細緻),有花瓶、禮籃、麵包籃,專門外銷歐美、日本,40多年前配合的工人上百位,5天做100萬元,那時一棟房子才50萬。」
受刑人做竹編 靜心
1966年次的張永旺,出生之際正是關廟竹編產業全盛時期;他高中時期,台灣生活條件改善,工資上揚,外銷訂單轉到東南亞,國內市場則被大量價格便宜的塑膠製品取代,竹編產業在1980年代走向沒落。
張永旺學校畢業後從事過成衣、建材行業,十幾年前事業發展遇到瓶頸,看到媽媽幾十年累積的上千件竹編作品,他決定回歸竹編工作傳承技藝,面向社區、學校進行教學推廣。
由於做竹編可以靜心,他也教導受刑人做竹編。高雄監獄有3位受刑人花8個月時間做出一個高度180公分以上的超大型竹編花瓶,他說:「這個花瓶手藝複雜,需很長時間,目前台灣還沒有人可以做出來。」
竹材運用 百花齊放
教學推廣過程中,沒想到阻礙之一來自學生家長的反對。在南台科技大學、南關與永康社區大學授課的張永旺發現,年輕人對竹材充滿興趣,可是家長卻反對,甚至有爸媽對孩子嗆聲:「我花錢是讓你去念書,如果要做竹編,那書不用念了。」
張永旺說,「老一輩對竹編想法停留在編籠子器具,是『沒路用』的技術,但其實竹材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重視。」
每3年舉辦一次的世界竹會,去年在韓國潭陽舉辦第10屆世界竹子博覽會,吸引全世界40個國家、300多位相關人士參加,研討的範圍從運用竹子做為社會住宅建材、產品設計、到治癌藥物等,可以用百花齊放來形容。
張永旺說,「竹材屬於有機無毒、對環境友善」,竹子生長速度快,大約3到6年就能使用,全世界8成竹子分布在東亞,台灣竹林面積約20萬公頃,「台灣實在沒道理不去發展竹子產業」。
走入生活 創造價值
受到世界竹會的啟發,台灣竹會於2013年成立,張永旺擔任理事,為更接地氣,他於同年底成立台南市竹會,「恢復關廟竹編產業」是終極目標。
他明白這很不容易,因為從上游的竹材處理、中段的產品設計量產人力、下游市場開發都是「斷掉重練」。這些年他積極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開設課程,培養生產人力,再根據社區特色發展竹編產品,如以生產鳳梨茶葉蛋出名的關廟新深坑社區,目前正研製茶葉蛋專屬竹編包裝,為產品增加文創特色與價值。
「我希望竹編再次走入日常生活,不是大家在展覽看一看,當下很感動,但離開就忘了。」張永旺堅信,「壯大產業就不用怕手藝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