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游婉琪/花蓮報導
花蓮縣吉安鄉永興村「伯公廟」,從日據時代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是當地客家信仰重鎮;國民政府遷台後,原本蓋在公有地的伯公廟,土地被放領成私有地,在村長陳源忠號召下,村民集資買地蓋廟,還有善心人士捐出330萬元,終讓伯公廟新居落成。
吉安鄉鄉長黃馨(中)與永興村村長陳源忠(左)、花蓮縣吉安鄉農會總幹事徐永滿向伯公廟上香,為村民祈福。(記者游婉琪/攝影)
吉安鄉農會總幹事徐永滿說,吉安鄉前身「吉野村」,是台灣日據時期第1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下設宮前、清水、草分3個聚落,分別是現在的慶豐、福興和永興村。當時移民村因生活與建設需要,吸引客家族群從桃竹苗翻山越嶺到周邊做小生意、當長工開墾,伯公廟信仰也跟著到花蓮。
永興村村長陳源忠說,永興伯公廟原本蓋在日據時代的公地,日本人離開後,土地因放領而成為私有地。地主雖不致於把伯公廟拆除,但也不願讓村民整建伯公廟,增設鐵皮或廁所等,導致位於低窪地的伯公廟,每逢颱風季就淹水。
在陳源忠號召下,1年多來,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還有不願具名的善心人士一口氣捐出330萬元,在永興四街買地蓋廟,終讓伯公廟有固定的居所。
陳源忠說,原本打算重新鑄造一尊伯公像,但村民覺得「拜久了有感情」,最後決定把原本的石像重新彩繪後移至新廟址。
吉安鄉鄉長黃馨說,永興村是吉安鄉的客家大庄落,村民們能共同努力建廟,是道地客家精神最好的象徵,相信未來伯公一定會庇佑這塊土地上的子子孫孫。而為維護村民出入安全及環境,鄉公所也將伯公廟前的國有地整平,希望能增設保存客家文化的建物,讓永興伯公廟成為吉安客家文化的保存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