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記者王宏舜/台北報導
司改國是會議總結會議十二日將滿周年,總統蔡英文當時表示,後續改革要讓人民參與。司法院、法務部一年來陸續提出國民法官、反貪腐等重要法案,但司法人眼中重要的組織改造,距離一般民眾仍然遙遠,多位委員在被問及民眾是否有感,反應是「呵呵」,說不出具體感受。
司改國是會議是蔡總統就職時的一大承諾,自二○一六年十一月開始的分組會議,至去年八月十二日的總結會議,上百名委員、耗時逾半年,最後作出十二大改革方向,司法院、法務部等相關部會都列出改革事項,每半年對外報告進度,本周將對外說明司改周年成果。
當初蔡英文總統說,司法改革要讓人民有更多參與,回應人民期待。司法院、法務部雖提出不少改革法案,但民眾有感嗎?(圖/取自總統府網站)
司法院認為「最重要、最急迫、最困難」的議題是人民參與審判和金字塔訴訟制度,都陸續完成修法草案。讓人民參與司法,是蔡總統就職時的承諾,「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目前已送至立院審議,同時也在各地方法院模擬演練;但主張陪審制的團體,至今仍未放棄。
法務部因應外界要求,已提出修法讓起訴書公開、檢察機關去法院化、並推出反貪腐法案、整合公私部門的吹哨者保護法等法案。
儘管政府機關自認做諸多努力,推出不少大部頭修法案,但民眾對司改有感嗎?交大特聘教授林志潔說,大項目改革艱鉅,較簡易的「破網」應儘速彌補。
林志潔表示,司改可分為人、制度、法律三面向的改革,她樂見吹哨者保護法草案推行已有雛形,但像優生保健法、通姦除罪等議題,卻未見修法。她認為,像人民參與刑事審判、金字塔型訴訟等是屬於政績型的改革,但對老百姓而言卻覺得那是「山川壯闊」,未必切身有感。
器官移植捐贈登錄中心董事何錚錚是會議中的「非法律人」,會議總結後,「任務型編組」解散,這一年來,沒有官員再與她聯繫,和她一樣狀況委員的大有人在。問她是否對司法更信任?何委婉地說:「沒有看到多大的改善」,但也直言自己是「(法律)圈外人」,可能較無感。
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王薇君說,參與國是會議,讓她見到許多兢兢業業的法律人,肯定他們做很多事,但有做不等於「有感」,應該要問方向對了嗎?她認為,掌握權柄的法律人要有省思,司改應該從「貼近民眾的感受」開始做起。
司改委員中的高院法官林孟皇表示,總結會議後各機關都在努力提改革方案,但在完成立法前,成果有限;民眾對司法的認知,多半來自司法人員的表現或媒體報導,但在「淘汰不適任司法官」上一無所成。
林孟皇以花檢檢察官林俊佑一案為例,「若不是火燒太旺了」,法務部原本也沒要將他停職,他感慨,體制內的人的自我要求,與民眾有落差。
法官轉任律師的陳憲裕說,整體來看,司法是有系統地在改革,但很多事涉修法,這些改變不易感覺;檢察官、法官開庭的態度,予人民最直接司法印象,印象好不好還是「人」在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