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盧信昌/台大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全球通膨的飆升已然勢不可逆,更引來各國的高度關切;像美國去年12月底的物價上漲即超過7%,也是最近40年來的最高峰。誠然,疫情一度帶起全球供應的大斷鏈;但印鈔紓困的長期禍害,以及中、美關稅戰的風暴難止,都讓人為錯誤與天災的出現,諸多的影響也交雜不斷。
展望今年的景氣走向,主要國家正面臨新冠肺炎的新型變種,Omicron的病毒肆虐之下,從生產供應鏈到新投資形成都被束縛住,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隨之激增!即使民生大宗物資的期貨價格,已然回落;但物價續漲現象,似乎正朝長期的揮之不去在做轉變,尤其是零碳排的協議當真要落實的話。
此外,電子IC業的生產布局和生技醫藥設備業的在地化供應,種種貿易保護政策的抉擇效益,仍未知曉;但就連倉儲規範與卡車調度的運作,都能阻塞住美國港口的吞吐量。而美國政府所要面對處置的情況,得再加上巨額入超與財政赤字,以及勞動參與意願的持續衰減!
如今,全球前瞻何時才能順遂好轉呢?倒不如通膨的危害性,早已成為機構專家的分析關注和側重點。剛在今年年初召開的美國經濟學會年度會議,邀集幾位擔任小布希總統以迄的白宮經濟顧問,成為通膨的議題小組,他們深入探討通膨與經濟現況的嚴正性。這幾位經濟學者的政黨傾向,容有不同;但對於生產擴增的難度與經濟情景的憂心忡忡,則頗為一致。
於經濟振興與就業創造的必要上,美國兩黨策士多所期待;但究竟要先處理「量化寬鬆」的不當誘引?以加速升息來打破金融泡沫和通膨的不可收拾?抑或以拜登政權的競選路線,大手筆的增加政策開支來促成投資和工作創造?但各界隱晦不談的,自然還有財政擴張的綠色新政,拜登政權當真可以藉著拉動薪資調升,來去化通膨危害?還能帶動起長期均衡的社會發達嗎?
放眼台灣處境,雖是蕞爾之島但卻處於中、美生產網絡的核心,即使面對新冠疫情的諸般考驗,經濟表現依舊強勢。不過,就在大宗商品價格的帶頭調漲後,各行各業追求獲利的念頭也再次蠢動。特定產業還以公會發聲來做哄抬,趁便則轉嫁去年虧損,都是人性本能;像糕餅、麵包等的上漲幅度,均在一成以上。好不容易才調整最低薪資與公教薪資的美意,只怕還抵不上連番的物價追漲啊。
物價上漲的特性,易放難收、易漲難跌!面對價格鈍化的向下調整,自然需要有政策擔當和能以科技方法的輔助,完整成就即時的物價監督系統;像是政府調降關稅的具體效果也應定期公布,解析下游商品價格是否都如實反應,藉此來透明化稅賦減免與薪資補貼的政策美意。
政府該借鏡的是,積極推動電子支付在微型企業與攤商的普遍使用;一旦有不找零的交易便利與完整記錄,即可以方便事後查核。如此,就能讓政府補貼薪資與停徵貨物稅等的良善美意,有查核依據。唯有數位記錄的妥當保存才能以非常低的行政成本,做好即時的追蹤和監理。一旦有利他心的業者,享有較高社會能見度,就能徹底將低消費者的搜尋成本,以高度的辨識力外加上消費選擇,共同享有在最終的品質維護與議價能力上。
總之,要激發業者共體時艱的意願,就有賴於明確的記錄查核;同時,電子支付的免找零,也可以讓調價單位回歸1元、2元,而不是動輒的以5元、10元來做跳動。至於公權力發動難度降低,會否應驗了各方所擔憂的「國進民退」?究其實,科技使用和防止貪腐的制度性設計,終將會有利於吏治清明與經濟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