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為追求「纖細」身材,不少人會採取「低熱量減重法」,認為只要餓肚子,距離纖細就不遠了。一名30多歲女子,長年採取餓肚子減肥法,只是肚子餓沒辦法持續太久,頂多兩個月之後又開始暴飲暴食,隨年紀增長,持續的時間更短,每次都是減了5公斤後又胖了10公斤,於是決定就醫改善,卻被告知體內瘦素不足,甚至已出現「瘦素阻抗」現象,新陳代謝明顯異常。
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李佩芬表示,過去20年,台灣非常流行「低熱量減重法」,早餐僅吃茶葉蛋及香蕉、午餐喝咖啡、晚餐吃燙青菜等,讓民眾一直深植著「減肥=餓肚子」的觀念,這幾乎是每個想減重民眾都曾經歷過的歷程。
午餐只喝咖啡,低熱量減重法暗藏內分泌異常危機
忽胖忽瘦恐影響瘦素分泌,嚴重導致「瘦素阻抗」
重新調整飲食習慣,求助專業至少給自己半年時間
低熱量減重 讓代謝失衡
李佩芬指出,低熱量減重法短時間會有效果,但不可能一輩子都餓肚子,所以低熱量減重法失敗機率,相對於其他減重法來得高。
長期採取低熱量減重法,也會造成基礎代謝率漸漸變低,體內分泌的「瘦素」減少,人體的代謝平衡機制就會消失,導致代謝失衡,因此低熱量減重法最容易引起「溜溜球效應」。
瘦素 提醒大腦降低食欲
人體的脂肪組織中具有一項重要的內分泌細胞「脂肪激素」(Adipokine),脂肪激素種類繁多,有些會造成人體發炎,但有些則具心血管保護作用,其中有一種激素叫做「瘦素」(Leptin),其作用是當人體的脂肪量增加時,脂肪細胞就會分泌瘦體素,提醒大腦要降低食欲,如果瘦素分泌低下,食欲就會提升,大腦就會提醒該吃東西了。
李佩芬表示,如果一直採取低熱量減重法,人體的脂肪量就不會增加,瘦素分泌量會逐漸降低,一開始減重時,會透過意志力壓抑食欲,但當大腦無時無刻都在提醒「快吃東西」,終究會忍不住,引起溜溜球效應,減重者無法克制地大吃大喝,體重快速反彈,而人體代謝若持續大起大落,就會造成內分泌失調,也就是代謝異常。
李佩芬說,若因低熱量減重法引起的代謝異常,可以透過重新調整飲食習慣,大約半年左右,慢慢幫助瘦素恢復正常分泌,再藉由運動等調整,即可達到減重的效果。如果是採取大量攝取高油脂的減重法,如生酮飲食等,有部分研究指出,生酮飲食會影響人體瘦素分泌,造成瘦素阻抗,此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結果。
瘦素阻抗指的是,人體雖然有正常分泌瘦素,血液含量也正常,但能順利進入到大腦傳遞訊息的瘦素變低,會讓大腦長期處於「瘦素低下」的狀態,患者會一直感覺到「很餓」,不斷飲食愈來愈胖。
少吃 恐讓身體負擔更大
多數人對於減重都認為「可以自己來」,只要少吃多運動就可以,李佩芬表示,若是誤會少吃的意思,或是走向過度極端的少吃,都可能造成身體更大的負擔,若經濟允許仍建議有意減重者,可以尋求營養師的協助,有些過度肥胖者,則建議可以尋求醫師的幫忙,先協助調整代謝課題,搭配飲食,可幫助減重事半功倍,不讓減重成為挫折的來源之一,也能降低傷害內分泌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