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林縉明、周湘芸/台北報導
為洗刷「行人地獄」惡名,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將祭出改善校園周邊道路環境、加強不禮讓行人的駕駛取締、清除騎樓及人行道障礙、補助人行道設施改善等四大措施,也會做年度評鑑,還給行人安全的空間。不過交通學者提醒,交通工程改善首要整合中央地方,行政、工程及執法面也應環環相扣,如何要求相關單位落實是難題。
去年底台中公車撞上正在過馬路的行人,造成母嬰雙亡的悲劇,也引發行人地獄的討論。王國材表示,交通部現在對於行人安全改善有提計畫,首先在校園部分,約有四百多所學校周邊環境較差、要做整理,會跟縣市政府合作。
執法部分,王國材說,對於不遵守禮讓行人駕駛,已跟警政署討論,接下來會進行一波宣導跟執法。既有行人環境做的不好或沒有行人設施部分,會透過工程補助方式進行。
針對人行道跟騎樓被占用,王國材表示,會透過道安會報,加強清除行人障礙,也會做年度評鑑,還給行人安全空間。至於修法後限縮車輛違停檢舉項目,王國材說,若是因此造成行人危險,交通部會持續檢討。
台大土木研究所交通組教授許添本表示,人行道、校園周邊改善已經講數十年,現在還提出,就代表過去做得不夠好,中央、地方各單位整合很重要,例如市區道路歸營建署管轄,其他道路歸交通部,地方的立體化、阻隔式交通工程由工務局負責,標誌、標線則由交通局畫設,若要將道路環境改善做到位,首要應整合各單位工作,避免多頭馬車。
他也提到,學生回家的路絕非校園周邊兩、三條道路,可參考國外經驗,以校園外三百公尺道路全面改善。此外,除了硬體改善,透過執法等手段改變民眾用路觀念也很重要。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表示,改善校園周邊道路環境、加強不禮讓行人的駕駛取締、清除騎樓及人行道障礙、補助人行道設施改善等措施都不是交通部所管轄權責,如何要求相關單位配合、落實是一大難題。政府機關也應從法規制度面盤點長期規畫,避免改善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