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家琛、黃寅、郭政芬/連線報導
台灣10多年來沒有新的高爾夫球場設立,倒有業者看景氣的風向不對,把球場絕色風景當成絕佳風水寶地,轉型為墓園,唱出台灣高爾夫球產業的悲歌。
台灣北區高爾夫球場經理人聯誼會前會長李錦復指出,台灣現有65家球場,其中49家取得開發許可、有營運執照,另有16家未合法。台灣產業外移、長期的低薪環境,不利球場發展,超過半數球場虧損,連老字號的新竹高爾夫球俱樂部,「去年都只有1千萬元的盈餘」。李錦復說,1990年代是球場的黃金年代,如今經營環境越來越艱困。
台灣北區高爾夫球場經理人聯誼會前會長李錦復指出,現今高球場經營艱困。 記者林家琛/攝影
南投縣南峰高爾夫球場董事長邱順鐘說,大環境不好、社會觀感、青少年培育和缺少高球明星帶動,都是高球式微、球場經營困難的原因。球場人員說,從高球證的價格也可以看出近年生意的沒落,「球證3年前含8萬元交易費,一張要88萬元,現只要約72萬元就買得到」。除了打球的人少了,球客花錢也更保守。
新竹縣關西鎮原有6家高爾夫球場,後來一家在籌備時碰上不景氣主動收攤,另一家稍後變墓園。球場轉型為墓園的關西天陵墓園說,高爾夫球產業走下坡後,由於球場景觀舒爽,是風水寶地,看準台灣公園式的墓園少,因此決定轉型,「雖然也是可以蓋房子,卻浪費這片高爾夫球場美景,若成為墓園,還能保有這片美景。」
「存活下來」的業主無不絞盡腦汁創造球場的價值,新竹縣山溪地球場投入公益,提供高爾夫球教學的資源給緊鄰的玉山國小學生,讓玉山成為台灣唯一免費學習高爾夫球的小學,成功吸引市區學童就讀而免於廢校,公益形象也為山溪地加分且獲利,創造雙贏。另也有業者提高球場的附加價值,在球場內蓋飯店、開闢游泳池,為自己找出路。
高球運動在台灣走下坡,韓國卻火紅,邱順鐘說,和韓國大力推動高球運動有關,國際球星能有國際地位和光環,看球和打球的人自然會多,還能帶動消費。但台灣在曾雅妮之後,就少有明星級選手,沒有推進的力量,業者只能咬牙苦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