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記者陳斯穎╱即時報導
炎炎夏日到來,氣溫屢創新高,熱傷害事件頻傳,日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到新竹造勢,1天就有7個民眾因中暑送醫。醫師提醒,常見的熱傷害有熱衰竭及中暑,兩者症狀不同,若發生體溫持續升高,或意識不清、情緒不穩變化等中樞神經症狀,就要趕緊送醫。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急診室主任李國瑋表示,熱傷害是人體無法調節體溫來散熱,而產生各種病症的統稱。最常見的熱傷害疾病就是中暑及熱衰竭。熱衰竭是指在熱的環境下過久,持續的流汗,且未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造成全身性不舒服,除了體溫上升,還可能有頭暈、頭痛、無力虛弱、大量出汗、肌肉抽筋等情況。
炎炎夏日到來,氣溫屢創新高,熱傷害事件頻傳,不少民眾出門都會選擇戴帽或撐傘減少太陽的直接照射。記者陳斯穎/攝影
若熱衰竭處理不當,往往會變成更嚴重的中暑。中暑與熱衰竭的最不同之處在於中暑會讓體溫調節失控及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影響,造成體溫超過40℃,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如意識混亂、說話不清不楚等症狀,皮膚也因無法出汗而呈現乾燥,嚴重的話可能會危及生命。
李國瑋說,當發生熱傷害疾病時,民眾首先要快速分辨是熱衰竭還是中暑,也就是量體溫有沒有超過40℃,如果只是熱衰竭,可以先嘗試降溫,之後觀察是否發生體溫持續升高,或意識狀態變化等中樞神經症狀,如果持續惡化,就要盡快送醫。
李國瑋建議,若是熱衰竭,應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若無出現惡心嘔吐或意識不清的症狀,則可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若是中暑,則要盡快送醫,並在送醫前先移除患者衣物在身上灑水或用水擦拭,將冰袋置於患者的頸部、腋窩和鼠蹊部各處加強散熱,盡可能先降低體溫,不僅能減緩身體的侵害,也能增加獲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