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董俞佳/台北報導
為解決垃圾大戰,環保署昨提出「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署長李應元表示,研議在北、中、南三處設「沼氣發電廠」,利用廚餘發電,預計每年可處理十八萬公噸廚餘;計畫產業化後,考慮技術輸出至「新南向」國家。
為解決垃圾大戰,環保署長李應元表示,研議在北、中、南三處設「沼氣發電廠」,利用廚餘發電
不過,過去一提到要建垃圾處理廠,就屢爆發抗議,未來新設沼氣發電廠,該如何推動,才能避免節外生枝?環保署表示,垃圾處理技術日新月異,已不同以往,但確實要「多溝通」。
環保署督察總隊長吳盛忠昨至行政院報告「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規畫六年(一○六至一一一年)一百五十三億元預算,已於上月獲行政院院會通過,行政院長林全昨天指示環保署積極推動。
環保署擬定多項對策與目標,包括十一座焚化廠設備升級;中央每年有卅四萬公噸垃圾緊急調度權;離島每年減百分之二垃圾轉運量;增設三座沼氣發電廠,預計每廠每天處理兩百公噸廚餘,約台北市一天產出量。
李應元說明,計畫起源是「有的縣市沒有焚化爐,必須要跨區域設備調度」。至於三座沼氣發電廠未來規畫設置在哪裡?李應元表示,北部、中部、南部都有規畫,但要由地方申請。至於是何種設施,他表示,待成熟階段會再說明,避免不必要誤會。
另外,針對雲林的垃圾問題,林全昨指示,盡速檢討縣市代燒垃圾回運焚化底渣及資源化產品的合理比率,並持續與有焚化爐的地方協調,建立長期且穩固的合作機制。李應元表示,將研議訂出底渣可資源化運用規範,未來重大建設可使用底渣資源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