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楊雅棠、邱宜君/台北報導
「到底還要隔離多久?被關在醫院兩三個星期,這非常不合理!」20多歲黃先生為境外移入猴痘個案,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氣憤地說,確診初期淋巴結明顯腫脹、發燒,現已無任何不適,但仍須等到皮膚黑色痂皮全數脫落才能出院,簡直損害人權。
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過去一個月內累積10例本土個案,連同境外移入案例,已有16人確診,均為男性,依照治療指引,須等到痂皮掉落,才能解除隔離。
黃先生表示,自身為猴痘高風險群族,關注疫情發展,3月1日出現兩例、互無關聯的猴痘本土個案,他擔心染疫,旋即購買機票,隔天飛往澳洲接種疫苗。3月3日打了疫苗,3月7日返台當天早上恥骨附近冒出三、四顆痘子,但稍晚搭機返台,未在當地就診。
三月八日回到台灣,黃先生立即至新北市三重一家皮膚科診所就醫,醫師研判為皰疹,但他擦藥後局部腫脹,因而尋求馬偕感染科醫師協助,醫師一開始也認為皰疹,但他擔心這是施打疫苗後的副作用,主動要求檢驗猴痘,不料卻引發了一場噩夢。
仍在住院的黃先生抱怨,當時醫師只說「驗了可能要通報」,卻未提及必須隔離,結果他人還到醫院大廳排隊領藥,就接到北市衛生局、疾管署「連環叩」,要他立即返回診間,準備住院隔離。
黃先生認為,冒疹及發燒,這應是猴痘疫苗所引發免疫反應,但馬偕只做了喉頭採樣,並未抽血,觀察抗體;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宛如沒有止境的隔離」,已無不適症狀,但卡在疹痘仍有痂皮、中間凹陷之處尚未癒合,就無法出院,這相當不合理,且違反人權。
這會是疫苗引發免疫反應?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感染科主治醫師洪健清及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均反駁這個論點,因為猴痘疫苗不會複製病毒,且依照個案所陳述的時間點及臨床表徵,可以肯定的是因感染所造成病毒複製。
至於「痂皮掉落後,才能解隔離」,感染科醫師吳怡慧表示,猴痘和水痘有著一樣傳染方式,如水泡太大或破掉後,仍有痂皮時,仍具有一定傳染力,恐散播至空氣中,傳給別人。
馬偕表示,當天感染科醫師認為該個案症狀為非典型,但無法排除可能性,加上病人屬於高風險族群,為此加驗猴痘,並依規定通報,處理過程,並無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