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鍾維軒/台北報導
外來種琵琶鼠魚為台灣常見水族魚,因人類棄養放生,導致全台淡水湖泊內都有他的蹤跡,包括台北市內的碧湖公園也不例外。議員李建昌今偕同公園處、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與當地里長里民,發起「水中滅鼠大作戰」,在碧湖內布漁網、陷阱等器具,希望可以減少琵琶鼠魚的數量,復育碧湖公園生態,這也是北市首次針對琵琶鼠魚進行移除。
李建昌表示,琵琶鼠魚已經繁衍成災,唯有長期撈捕外來種,才有辦法有效防堵外來種的侵害,像琵琶鼠魚生長1年就可以繁殖,1年半就可以長成50、60公分,僅5個月就造成生態浩劫。過去東湖一帶曾經淹過大水,當時滿地都是琵琶鼠魚,可見得在地生態已經受到很大的影響,其中,包括基隆河、淡水河域等都已遭嚴重侵襲。
外來種琵琶鼠魚為台灣常見水族魚,導致全台淡水湖泊內都有他的蹤跡。圖/記者鍾維軒攝
生態專家張嘉宏指出,現在南港公園、大湖公園,甚至是全台灣的淡水水域都可以看到琵琶鼠魚,尤其中南部適合生長又更嚴重。張指出,琵琶鼠魚的嘴巴就像是吸塵器,會刮食藻類、青苔,甚至是有傷口的魚類或魚卵,一隻琵琶魚一天就能吃釣3千顆以上的魚卵,而台灣原生種的魚大多都沒有護卵行為,幾乎被琵琶鼠魚吃光。
張嘉宏說,琵琶鼠魚的繁殖季是5月到8月,和台灣原生魚種的繁殖期重疊,兩者產生環境食物競爭,原棲地的魚類就會受到影響,漸漸地就只剩下琵琶鼠魚。至於碧湖裡有多少琵琶鼠魚?張嘉宏坦言,光一隻琵琶鼠魚就能產3千顆以上的卵,加上沒有天敵,數量實在是無法估算。
北市公園處花卉試驗中心主任宋馥華表示,這是市府首次針對琵琶鼠魚進行清除,預計1年清理2次,結合民間團體進行清除和復育,每次只有團體保險和餐費,大約1萬元。宋馥華說,因為公園處沒有抓魚的知識,所以才號召義工協助,未來會和動保處合作,研擬清除公園內外來種的方針。
宋馥華說,這些漁網跟魚類陷阱都是第一次使用,後續會追蹤成效,效果不錯就會在北市的其他公園內推動。另外,公園處於2年前在大湖公園和碧湖公園內放置藍色桶子,讓釣客可以把釣起來的琵琶鼠魚丟進去,公園處每天都會派員清理。
宋馥華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自己下水撈琵琶鼠魚,需要有專業知識和裝備才有辦法處理,之後每年都會進行2次的捕撈,民眾可以一起參與,多人捕撈比單獨捕撈還要有效果。最後她呼籲民眾要有公德心,不要把家戶垃圾或是廚餘丟進回收琵琶鼠魚的藍桶內。
湖濱里里長陳尤雪也非常重視這個生態問題,她期盼這次活動不是只有單單一次的宣導,並籲請政府單位,研擬例行性的捕撈活動,這樣才有意義。
記者實地訪查,發現湖邊平時就有不少釣客。一名林姓釣客表示,在碧湖釣魚時常會釣到琵琶鼠魚,但都會再放回去;而洪姓釣客說,通常他會在琵琶鼠魚的肚子戳洞,讓牠沈下去給其他魚吃,如果不挖洞魚屍會浮起來造成惡臭。不過大部分釣客都不知道有藍色桶子,也不清楚功能,認為公園處應該要貼告示告知釣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