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台灣文化界期待已久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擴建案,是該館創建近40年來首次的擴建,也是台北市的指標性工程,但12日僅2家廠商投標,未達法定家數而以流標收場,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全建會)20日呼籲,此案應檢討「統包」的問題,不應急就章在此時進行第二次招標並只提供8天的等標期。
全建會理事長劉國隆直言:「是時候了!探討這一工程流標的根源和亂象,並正視『統包』對建築工程美學的抹滅,這是個指標。」他指出,以此44億的台北藝術園區—台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本應是可作為都市行銷的一個計畫,然而在此時以「統包」進行,一來是令建築設計與營造綁在一起權責不分,有可能因預算和時效而犧牲了設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近年因前瞻計畫、台商回流大舉建設,台灣的施工量能已達1年3兆新台幣,加上疫後缺工缺料,營造商亦已不勝負荷。
建築師呂欽文指出,所謂「統包」是將設計與營造兩個類型的採購,合併為同一採購一次辦理,看起來縮短流程而省時,然而實際上為了要將需求與規格做好,業主要另起一標「專案管理服務」,省的時間非常有限,但卻不免扼殺設計的可能性與有理想的設計團隊。
建築師阮慶岳也表示:「建築業應是三角平衡的結構,政府的政策、營造廠的資金及建築師的設計應是三足頂立」,但事實上建築師沒有任何實質的權力,一旦不被看重或保障,就難免在此結構中被擠壓,「會是台灣建築文化整體的潰敗!」
建築師簡學義表示,自己的團隊在幾個月內詢問了全台40個營造廠,在整個國際及台灣營建市場處於缺工缺料的情況下,事實證明北美館擴建案僅2個團隊參加投標。「統包本身不是問題,但在北美館案中是否能有其好處是被質疑的,一個文化性的建築,不應把統包的前題變成『窄門』,否則就算有成千上萬有理想的建築師,也參與不進來」。
全建會呼籲北美館這一有指標意義的工程,此時應停下急於統包出去的腳步,避免將可成為都市重要地標的工程變得乏人問津,而讓專業建築師無力挹注創意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