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朱冠諭/桃園報導
桃市府推動市場活化,但耗資7億整修的「大時鐘」中壢第一公有零售市場,可能延期開幕,原有98家攤商也全數退場,昨引發質疑。同樣花費7億重建的桃園區東門市場,更被批評形同「全聯大樓」,人流少、生意差、招商不順,進駐攤商欲哭無淚。
針對南北兩座市場整建後引發的問題,經發局市場科長陳珏寧表示,「大時鐘」攤商已退場,原址1至3樓委外改為美食街和主題餐廳,因裝修才延到11月營運,其他樓層轉為公部門使用,明年中完工;東門市場較缺特色,將加強市場行銷活動,提高曝光度。
中壢第一公有零售市場因列為危樓,2017年拆除重建,去年底完工,地方盼重新恢復往日「大時鐘」地標榮景,但議員葉明月質疑,花鉅資改建,整棟樓卻改由餐飲業者進駐,若無法發揮經濟效益,豈不是又變成蚊子館?
議員徐景文也好奇,原有98家攤商全退場,未來何去何從?市場委外經營,若沒有引進連鎖品牌,如何吸引顧客上門?
經發局長郭裕信說,市場委由麗陽公司經營,6月點交,因配合廠商裝修,預計延到11月營運;麗陽團隊招商能力強,相信能吸引許多連鎖品牌進駐。
市場科長陳珏寧則表示,原有攤商多已轉行或轉移陣地,市府提供80萬元補助,未來4樓由社會局社服中心進駐,5、6樓規畫為客家局文創空間。
去年10月啟用的東門市場,目前人潮依舊稀落。議員黃婉如批評,根本變成「全聯大樓」,民眾只知有全聯,不知有20家攤商,還有空間閒置,市府要認真思考生意不好的原因。
經發局說,將在東門市場舉辦「好市採購月」行銷活動,已邀專家為1樓攤商培訓經營、商品陳列、攝影技巧等技巧,強化競爭力;今年市府替20個攤商做燈箱招牌,設置在靠春日路的花圃上提高曝光度,未來也將持續輔導拓展數位行銷和線上訂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