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李淑惠/台北報導
手機賣不動的情況愈演愈烈,供應鏈傳出,清明節過後手機湧現砍單潮,各大品牌全年出貨下修幅度達二至三成,其中以小米下修幅度最大,手機供應鏈面臨庫存虛高壓力。
供應鏈表示,手機品牌廠自清明節過後,砍單力道加大,而且涵蓋各大手機品牌廠,幅度落在二至三成之間,去年零組件要加價購的盛況,轉而面臨降價壓力,等於今年上半年手機的行情已經走完,消費性電子需求反彈恐怕還要再等等,而據供應鏈觀察,手機上游零組件均有庫存調節壓力,其中以手機面板砍單幅度最大。
而在各大品牌中,以小米全年下修幅度最高,砍單幅度達三成以上,且主要集中在高端機種,其餘手機品牌也有程度不一的砍單潮。零組件廠認為,去年「淡季很旺,旺季更旺」的盛況已經持續一整年,缺料、長短料的壓力之下,下游廠商不敢砍單,但是沒有永遠不墜的景氣,今年全球消費降級、美國升息、俄烏戰爭等變數衝擊消費信心,加上過去這一、二年的疫情帶動居家工作、生活的型態,該升級、汰換的電子裝置均已經提前更新,終端需求轉弱是可以預見的,綜觀各類應用,目前僅電動車相關需求持穩。
據TrendForce研究顯示,由於2021年第四季銷售不如預期,今年第一季智慧型手機市場除了要調節積累的成品庫存外,亦受季節性需求低迷影響,導致本季生產表現本就相對疲弱。
除此之外,加上如俄烏戰爭、中國封城的事件衝擊,整體將削弱2022上半年生產表現,並連帶影響2022全年生產總量,預估將由原先的13.8億支,下調至13.66億支,年增長率下滑至2.5%。
而包含新冠疫情、晶圓產能緊缺尚未明顯緩解,加之地緣政治、通膨、能源匱乏等今年更顯嚴重的問題,將為2022年智慧型手機市場帶來更多變數,不排除持續下修全年生產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