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1923

破除低薪敗象 政府當務之急

#經濟 #低薪 #薪資 #中位數 #月薪 #製造業 #服務業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日前首度公布薪資中位數統計,結果顯示台灣近年的薪資有「低薪集中」現象。若根據主計總處國際平均月薪統計比較,台灣無論是製造業或工業及服務業,近十年平均每人月薪的成長幅度都比南韓、新加坡、香港低。這也說明了「低薪國恥」依然如故。

台灣近年薪資有「低薪集中」現象。(好房網News記者陳韋帆攝影)

101鳥瞰台北市政府。(好房網News記者陳韋帆攝影)

低薪困境非不能解,端視政府是否將提高薪資列為較優先的政策。在前政府時代,為了提高薪資,有江揆加薪組合拳、力推加薪四法、挑選編製高薪100股票指數,政策不可謂不多,但於今看來,幾是徒勞無功。這是因為一直以來,台灣經濟成長主要的驅動力是出口而非內需,而薪資提高代表成本上升,恐有損出口的「價格競爭力」,因此從政府到產業界,恐怕少有人真心把提高薪資視為當務之急。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去年底大選期間國民黨立委先於朱立倫喊出基本工資應提高到2.5萬元時,當時的經濟部長、國發會主委,甚至勞動部長,都異口同聲反對,理由不外乎是傳統產業會受不了或服務業會大量倒閉,反而影響就業機會,對勞工不利。如果這樣的邏輯成立— 薪資一高,產業會倒,勞工受害,那麼低薪當然就會是台灣無可逆轉的宿命,無需侈言加薪。

然而,貿易依存度高、成長依賴出口,是否必然代表薪資必須被抑低?事實不然。新加坡、香港的貿易依存度都遠高於台灣,但其薪資水準與薪資成長率也都較台灣為高。再者,抑低薪資是否真有助於提高出口實績?事實也不然。台灣薪資水準遠低於南韓,油水電等成本也都低於亞鄰國家,但當南韓因與中國簽署FTA而可降低幾個百分點的關稅時,我們卻惶惶不可終日,顯然低勞動成本也不足恃。

近來,台灣缺工的現象日益明顯,除了產業界抱怨外,國發會也證實未來台灣每年將減少18萬勞動力。理論上,缺工應會帶來薪資的上揚,但產業界要工卻不願薪資大幅提升,這當然難以解決缺工問題,導致必須引進大量外勞「填補」,卻致使低薪問題雪上加霜。

外勞本該是補充性勞力,但當外勞總數突破60萬而產業界仍不斷呼籲再開放更多外勞時,其意義就不是單單「補充性」可以說明的。我們必須思考:何以勞動市場的價格機能失靈到必須依賴這麼多外勞?何以台灣的產業需要這麼多的勞動?何以使用了這麼多的勞動,經濟表現仍遜於亞鄰競爭對手?

當產業界總是抱怨找不到合適的勞工、有許多工作台灣人不願意「屈就」時,其反映的問題有二。首先是廠商可能並未真的提出足以補償台灣人「屈就」的薪資水準。其次,缺工的台灣不該再執著於必須仰賴大量勞工的產業結構與生產模式。

經濟的邏輯並不複雜,就是如何善用有限資源以提高幸福程度而已。台灣是資源極其有限的國家,理應依據資源限制發展出理想的經濟型態與產業結構,也應注重經濟果實是否確實反映於人民福祉的提高。觀諸事實,台灣的實質薪資長年不進反退,顯示人民福祉並未因經濟成長而提高,這說明了我們對有限資源的運用與配置顯然有所誤失。

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兩年前來訪台灣時曾指出:台灣的總體競爭力在全球144國中排名第18,薪資水準卻落到60名,顯示台灣的產業競爭力沒有跟著提升。可惜兩年過去,情況依舊,所幸大師諍言,依然有效。

台灣政黨輪替、新政府上台的主因之一在於低薪造成的分配惡化與相對剝奪感提高,新政府當能體會殷鑑不遠。因此,各項經濟政策的成敗不應單以投資、出口、經濟成長等數據作為評斷依據,真正反映人民福祉的實質薪資與勞動條件必須有效改善,才能證明經濟政策有效引導有限資源妥適運用。強調創新的5+2產業計畫固然絢麗,但如何讓既有產業、企業轉型升級,擺脫要素驅動模式,恐怕更是當務之急,也無可迴避。

經濟日報社論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