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鍾維軒/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任內重要建設「濱江水資源再生中心」21日第三度環評終於闖關成功。不過仍有居民到場質疑,認為台北市人口逐年減,未來汙水量變少,再蓋新汙水廠不合理;還有里長質疑,徵收25%私地蓋汙水廠,有與民爭地嫌疑。環評委員認為,該案占用25%私地,民眾也對異味、水質、汙泥等處理有疑慮,市府應加強溝通,經過兩個多小時討論,開發單位允加強監測,環評大會通過。
根據北市衛工處評估,台北市至2032年,汙水量每日將達95.73萬噸,但現有迪化、內湖汙水廠日處理量僅50萬、24萬噸,若濱江水資源再生中心完成,最大日汙水量可達19.2萬噸,同時滿足汙水處理需求、並會提供再生水。另外,該案5.05公頃除汙水處理設施、紓流站、機房,也規畫飛機景觀公園、滯洪池、停車場。
環評委員龍世俊認為,儘管開發單位規畫有異味處理,但畢竟每個人對臭味感受不同,應要有進一步的處理方式;林文印也說,開發單位應就汙水處理量和質的現況、未來,彙整資料完整說明,至於異味監測,建議補充廠址風向、風速等特性。
中山區大佳里長莊欽億說,台北市早在40年前,就已徵收土地要蓋汙水廠,但當初未施做,就是因地質有問題,如今徵收25%私有土地蓋濱江汙水廠,整片蓋停車場,也有與民爭地嫌疑。
工務局回應,台北市人口數雖減少,但每天仍有超過300萬人在此生活,同樣會產生汙水。另外,目前汙水廠的土地取得,開發單位會與地主協調,確實以協議價購為優先考慮,協議過程會透過估價師做地價調查,若地主自行找估價師,高於北市府估價,也願爭取經費。
工務局表示,北市水資源大多是透過降雨,再蒐集到自來水廠給家戶使用,最後回到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後排入河川,因濱江處理廠會加強水資源循環利用,所以取名為「水資源再生中心」。至於濱江汙水廠的位置,早年都市計畫用地就已取得,會選在濱江是因位於河川下游,設置地點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