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台北市停車一位難求,為落實建築物附設獎勵停車空間供公眾使用,建管處已清查1280件申請獎停空間建物,不合格率僅4.38%, 副市長陳景峻質疑不合格率從去年38.36%大幅下降,是否確實?若能確實開放,能紓解北市停車壓力。
北市建管處技正郭秦榕指出,2014年未確實落實獎停車位使用,初查不合格件數491件,不合格率38.36%。今年不合格率僅56件、4.38%。
不過,陳景峻認為「公眾」定義應該釐清,究竟建物的所有權人也能算開放對象,還是指不特定的公眾?
建管處正工程司洪德豪解釋,營建署1995年針對獎勵停車位函示,不論所有權人或不特定人,都屬於公眾使用,並未規定一定要對外開放。不過,營建署於2011年6月30日廢止前項函示,獎停車位須做營業性停車位,但獎停空間於2013年1月1日廢止,因此只有上述1年半期間內申請的獎停建案,才需規劃為對外收費停車位。
洪德豪說,至於不在強制收費停車的獎停空間,曾發現業者將停車位轉做他用,甚至改為營業場所,將成為查核重點。不符合者若在限期內改善,則不裁罰。或是依「北市停車空間登錄列冊暫免罰鍰執行方式」,半數的法定機車停車位可經報備變更為公共空間。這2年來因為陸續改善,所以不合格率持續降低。
陳景峻認為,由於申請獎停也可取得容積獎勵,建商已拿走容積了,應該釋出獎勵停車位才合理。但原立法意旨對於公眾的定義,及內政部解釋的公眾使用定義不同,恐需要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