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黃有容/台北報導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統計,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有超過半數網友曾使用餐飲外送服務,在這之中有逾七成網友願意在疫情過後繼續使用。調查其餘消費者的不續用原因,發現有四成是由於「不想額外支付外送服務費」。
分析師認為,台灣消費者對餐飲外送服務的需求逐漸提升同時,仍未養成「付運費」的習慣,考驗平台業者的創新能力。
疫情改變生活形態,帶動餐飲外送等「宅經濟」商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生活形態改變,餐飲外送等「宅經濟」商機隨之起飛。MIC調查台灣網友上半年疫情期間使用餐飲外送的狀況,發現有53.3%的網友曾使用過相關服務,其中有一成九在這段時間首次使用餐飲外送;在疫情期間使用頻率增加的消費者,則占了22.1%。
據調查,疫情期間曾使用美食外送服務的消費者,高達七成七表示未來會繼續使用,MIC認為,未來美食外送服務將成為一種新常態。不過,尚未使用過、或是不想再繼續使用的消費者,則因為「不想額外支付外送服務費」、「平台的商品單價比實體店家貴」等主要原因,不考慮使用餐飲外送服務。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王琬昀指出,台灣消費者對於美食外送的需求與接受度確實有逐漸提升,但距離消費者養成付運費的習慣仍需要更多時間。目前已有外送平台業者發展訂閱模式,她強調,要留住訂閱客戶的關鍵,包含持續強化如餐廳選項的獨特性、外送員的素質與態度,也可透過評分機制累積更多數據,發展餐點推薦系統,或根據不同地域的消費者飲食偏好,為餐廳打造適合的外送餐點等創新商業模式。
MIC表示,疫情期間用戶平均每次美食外送服務訂購金額為三四五元,王琬昀建議,有意投入外送平台的餐飲業者,制定組合餐價格或考量上架餐點品項時,不妨參考此價格區間。
另外,疫情期間使用餐飲外送服務的消費者使用動機,過半數是因為「省去外出與排隊時間」,也有近四成用戶看好「減少外出接觸人群的機會」、「折扣優惠」、「不想出門」等。其中,「首次使用」與「頻率增加」者動機,「減少接觸機會」為最主要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