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芬/執筆
原住民在烏來擁有大片山林,政府補助造林有一套規則,不要求種類,一棵樹只要種20年就可以領取一次種樹補助,精於算計的人常採取投機作法,20年一到就把大樹砍掉,重新種小樹再領一次補助。80歲的泰雅爺爺從年輕即努力種樹,在眾人每隔20年即砍大樹種小樹,以請領政府植樹補貼的行為中,他盡力守護這些小樹苗,讓小樹迄今超過40年以上的樹齡。
原住民在烏來擁有大片山林,精於算計的人常採取投機作法,20年一到就把大樹砍掉,重新種小樹再領一次補助。
廖鎮洲心疼的說,爺爺有5個孩子,大家需要經濟收入,砍樹種椴木香菇實際所得不多,泰雅爺爺把樹留著保護山林,留給子孫用,但也損失了20年的造林補助。政府的造林補助其實鼓勵了投機,廖鎮洲感慨原住民並未獲得真正有需要的協助。
他批評「政府缺乏真正深入部落的執行者,很多事務都『轉包』出去,那些人只想把事情『做完』交差,而不是想把事情『做好』。他指出,台灣原住民6成以上是農民,但是原住民委員會不管農業,每年編了很多經費,多用在山路建設等硬體,主管農業的農委會又不管山地農作,全台原住民部落只有南投信義鄉設有農會,其他地方都缺乏相關組織,在現行政府體制中,竟然成為三不管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