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胡珮蓉/綜合報導
台北市大面積的土地幾乎已絕跡,許多建商開始轉以收購2到4棟的老舊建物來重建,加上房價飆漲、低總價產品正熱門,「膠囊住宅」、「鳥籠住宅」也跟著出現。專家提醒,如果民眾有考慮購買這類使用空間少的「極小宅」時,要特別注意建商的財務狀況以及公設比的多寡。
許多建商開始收購2到4棟的老舊建物來重建成膠囊住宅」、「鳥籠住宅」。(好房資料中心)
蛋黃區缺乏大面積的土地,導致新建案的基地面積也跟著縮小。根據好房網不動產市場週報的調查顯示,台北市每10個建案就有4個屬於小型基地。另一方面,台北市預售屋的平均單價已飆漲到90萬元,低總價產品較受買房族的青睞,因應市場需求,房子也跟著越蓋越小,但在出手之前,以下2件事要特別關心。
建商能順利交屋嗎?
房產專家張欣民於正聲電台《日光大道》節目中表示,會蓋這種極小坪數的建商,一來可能是因為找不到大面積的土地,二來可能也因為建商本身的財力狀況比較弱,這時就要特別留意建商是否能順利交屋。
公設扣一扣,還剩多少?
建築基地小的產品如果要滿足消防或其他安全設備,公設比就會先會佔去一部分。好房網雜誌社長倪子仁表示,小坪數建案的公設比幾乎都超過40%,等於一間15坪套房的室內面積可能不到8坪,提醒民眾要特別注意公設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