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展雜誌記者朱福山/綜合報導
在台灣,每個人都曾經歷地震,每個人都不想碰上震災,而這些都仰賴實際作為積極面對,如建物弱層即時補強、房屋健檢等,但實務上,即便建物存在隱患,當事人往往要他人三催四請才有所行動,有時反而自己搬出藉口推託、逃避,只能在親身遭遇時,悔不當初。
推廣漏洞 住戶應有知權
即便補強與民眾居住安全息息相關,但在實務上仍面對不少難題,台中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許庭偉表示,除了與住戶溝通,凝聚眾人結構安全補強的共識外,住戶與住戶之間也存在不少矛盾,「像是不在補強樓層的住戶,常常就不太願意出資一起分擔。」
像社團法人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同時也是弱層補強推動主力之一的李志村,就常吃閉門羹,「當我們觀察到大樓屬於高風險的軟腳蝦建築,前去跟大樓管委會主委表態後,常常遇到他們因為任期關係,寧願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理方式,也不想多攬事在身,於是發出去的傳單通常直接被收到抽屜裡。」感嘆住戶應該有知的權利,自行決定辦理補強或搬走才對。
此外,也有民眾擔心一旦申請結構補強後,房價會往下跌,對此,許庭偉有不同看法,直言老建築物的耐震安全係數多已不符當前法規,一旦經過結構補強,才有可能滿足現行耐震係數規範,「住起來安心,房價才會更穩妥,反而是隔壁的舊建物,房屋沒補強才有可能掉價。」
人需要健檢 房子也是
台灣地區地震頻繁,且每次地震的震度、時長都不同,建築物挺得過這次不代表下一次就一定安全,實務上也發生歷經九二一地震沒事的建物後來因別的地震而倒塌。
對此,內政部營建署國民住宅組組長歐正興以人一年要做一次健康檢查為例,「房子也需要健檢,必須找專業人士評估確認住家是否安全,有安全疑慮的話要儘速處理,補強或拆除重建都是必要的。」
【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省事心態埋隱患 房屋健檢即時覺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