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翁唯真/桃園報導
桃園市青年局成立7年,目前營運青創基地、社企中心等青創空間共8個,今年利用社宅、轉運站等空間規劃,將再大增6個,是青創輔導強心針,但由於目前實際營業的公司僅占輔導團隊約3成,青年局也強調將努力媒合資源、提高成功率。
目前桃園青創空間,營運中的有新屋體驗園區、興光堡壘、桃園設計庫、新明和安東青創基地、青創指揮部、青據點,和確定今年8月營運的社企中心平鎮館;各自發展物聯網、電商、5G應用、AI、社企等。
今年規畫有將作為青年創意聚落的中原文化村、北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桃樣館、將在社宅中路3號成立的數位轉型中心、中路4號的文創職人孵化基地,另有中壢1號、機捷A8長庚轉運站空間還未確定主題,後者鄰近長庚醫院,可能朝生醫發展。
議員彭俊豪表示,成立各式基地能提供青創資源,有其必要性,但若輔導的團隊真的失敗,也請公部門檢討發生什麼問題,再協助團隊連結產業上下游,不要功虧一簣。
議員梁為超說,青創基地多、使用率也高,代表桃園青年肯拚,市府做對了,建議也應檢視青創困境,例如是否輔導內容不符市場需求?青創空間數量大爆發,別淪為拚政績。
青年局說,7年已培育超過500個團隊,整體成績不錯,其中220個新創團隊有9成營業登記仍存續;文創職人160位有53位成立工作室;社會創新90隊,有18隊登記公司設立,這方面成功率較低,會努力協助。
創業成功的宏彥體育執行長吳誓恩指出,前年曾因產品布料不符理想,遇到極大瓶頸,青年局提供行銷業師資源,讓他們少走許多冤枉路,去年8月才順利成立公司。另有失敗者說,創業條件各自不同,但有了專長仍可到相關領域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