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教育部去年宣布廢除高中早自習,學生只要在早上八點前到校即可,希望透過調整上學時間,讓青少年能多睡一點。但兒盟日前調查發現,兒少的平均睡眠時間也只有7.62小時,低於國際建議標準8至10小時。令人擔心台灣青少年長期睡得少,會不會影響身心健康,甚至演變成國安危機?聯經日前出版新書「睏世代」,指出亞洲和美、英青少年都有「睡不夠」的問題。而「睡眠教育」是青少年最需要的教育。
「睏世代」由美國「快樂睡客」網站兩位創辦人海勒.特吉恩與茱莉.萊特合作撰寫。「我們的青少年孩子們正歷經著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睡眠剝奪。」兩位作者深入分析,在無所不在的螢幕、課業重擔、夜貓作息與超早第一堂課的夾擊中,青少年是如何在不斷累積的睡眠債與社會性時差中掙扎,如何一點一點賠掉了身心健康和學業成績。
根據2015年一項調查,美國嚴重睡眠不足的青少年,比1991年增加五成八。這個世代的國小學生往往能睡飽,但他們的一夜好眠到了國中開始崩塌,欠下一屁股睡眠債,惡性循環下,到了週末假日拚命補眠,一點一點賠掉身心健康和學業成績。美國學生升到七年級(國一)之後,能睡飽的比率剩下三成;而到了國中最後一年,睡飽比率降到百分之五。
南韓青少年可能是最嚴重的「睏世代」。南韓五年級學生上學日平均睡八小時,但到十一年級時降到5.6小時,在高三的最後一年降為4.9小時。放學只是補習的開始,學生往往得補習到半夜才能回家。研究顯示,睡眠平均不到七小時的南韓青少年,自殺率是睡足七小時的青少年的一點五倍。
相較之下,澳洲和比利時青少年是幸運兒、平均可睡九小時;挪威和瑞士青少年則可睡足八小時。多次拿下「世界最幸福的國家」頭銜的芬蘭,青少年平均睡眠也是八小時,但教育學家還是經常在媒體撰文擔心學生「睡不飽」。芬蘭教育重點不在機械式的背誦,而是深度的思考。他們九點才開始上第一堂課,很久才考一次標準化的考試。一項調查各國學校作業的研究顯示,芬蘭的十五歲青少年每周花不到三小時寫作業,但他們在學業上的表現不亞於美國或亞洲青少年。
睡得好其實可以促進效率。「睏世代」這本書研究發現,只靠六、七小時睡眠撐的青少年,拖延會成為習性。而一旦睡足八小時,學生可以更早完成作業,結果也更令人滿意。
「睏世代」認為,睡眠不足會壓抑大腦前額的活動,那裡正是判斷事情、決定事情與自我調節的大本營,少了健康的睡眠,大腦中負責記憶編碼的海馬迴無法正常運作,東西根本讀不進腦子裡。換句話說,你認為把行為有問題的孩子送進老師辦公室,還不如讓他晚上好好睡一覺。
如何讓高中生睡飽?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櫻桃溪校區做了極具創意的改革,他們讓小學生早到一小時,好讓國高中生可以延後一小時到校,如此讓學習時間沒變,只是在不同學制的分配不一樣。結果小學生的睡眠效果並未變差,但國高中生的睡眠卻獲得明顯改善。
但這樣創意的改革不易實現。「睏世代」推薦想做「睡眠友善學校」的校長一些簡單易行的改變。一是把如何睡得好的「睡眠教育」連同食品營養等健康課程,一併傳授給學生。二是建議在學校設置「安眠室」並開放學生登記,讓學生沒課時安心在那裏補眠,避免學生一回家就躺平、或是「寫作業寫到睡著」這種糟糕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