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林麗玉/台北報導
鼓勵資源回收,環保署2017年推動資收大軍,2年前規畫轉型為「循環經濟資收關懷」,卻讓無中低收入等弱勢資格的「社福邊緣戶」生計受衝擊。各黨派多名議員要求市府續辦資收大軍活動,環保局回應,今年會續辦資收大軍,但是半年縮短為4個月,每里人數不逾5名。
北市各黨派議員陸續收到里民陳情,質疑資收大軍退場無評估,僅發公文告知「不辦了」,尤其去年北市資收大軍有近千人參與,轉型的資收關懷計畫剩不到50人,要求資收大軍續辦。
參與資收大軍計畫的民眾抱怨,過去資收大軍每月讓他有幾千元收入,不僅可幫忙社區資源回收,每月還有微薄收入,對手頭不寬裕的他們來說不無小補,怎說退場就退場?士林區葫蘆里長許振禮也說,社區鄰里辦資源回收都是全年度計畫,現在沒有這些志工人力,恐影響社區的資源回收工作。
議員林延鳳調閱數據發現,台北市「資收大軍」參與人數2017年有329人、去年增至990人,參與里也從57里提升至166里,近6年成長3倍,但轉型後的「資收關懷計畫」參與數今年僅35至37人,許多原先參與「資收大軍」計畫的民眾被排除在外,等同恐有900個家庭因失去計畫支持,微薄經濟收入受影響。
議員郭昭巖也提到,台北市資收大軍參與志工數是其他縣市的10倍,市府應該延續;議員張志豪說,環保署今年起停止補助,已經有大安、文山等區里反映資源回收工作恐難持續。林延鳳也要求,市府應在同一預算規模下,由北市接手辦理專屬台北市版的「資收大軍計畫2.0」,讓無法符合「關懷計畫」資格者能繼續投身資源回收工作。
原本的「資收大軍」是由資收個體戶協助清潔隊及社區做資源回收分類,每月工作以25小時為上限,扣除勞健保最高月領4134元;中央為直接照顧弱勢,資收大軍轉型「資收關懷計畫」,提高回收價格、增加到府收運等,每月以6000元為上限,不過身分限定必須要有弱勢身分,引發其他民眾反彈。
環保局長吳盛忠回應,台北市參與資收大軍人數的確比其他縣市多,但地方需配合中央政策,至於過去資收大軍「幸福有里資收站」的回收量,約占環保局全年回收量約3%,會持續多元方式鼓勵民眾參與資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