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王惠琳/綜合報導
台灣人熱衷買房,更將房產視為投資標的,因此地段好壞就成了最直接影響房價漲跌的關鍵因素,不過若是把時間往前拉30幾年,在資訊仍不發達、透明的年代,買錯地段的案例屢見不鮮。
一名網友在PTT上發文,分享自家買房經驗,他表示,民國80幾年時,一家人原本在新莊租屋,父母打算買房卻對地點產生分歧,媽媽認為就近在新莊買公寓就好,既便宜又方便,爸爸卻堅持跑去買了桃園龜山的新建案大樓。結果現在新莊房價大漲,偏僻的龜山社區不只沒怎麼漲,一度還跌價,讓原PO爸爸被親戚虧了幾十年,也只能苦笑:「啊當時就不懂啊」。
文章貼出後,不少網友也分享自家血淚史,「當年有人找我阿公買蘆洲土地,一坪才幾百塊。被大伯擋掉,說會淹水」、「我家以前在六張犁大約有4甲『石頭地』也是賣掉改買南港,但誰又會曉得呢?」、「當初我阿公忠孝東路四段跟中和在挑,選到了中和」。也有網友父母民國70年從屏東北上,賣了恆春的土地在鶯歌買房,結果現在那塊位在恆春南灣的土地上蓋了大旅館,父母每次經過,媽媽都要狠念爸爸一頓。
但也有網友認為,早年買房的投資觀念還沒有那麼盛行,許多人不太顧及未來發展,「住爽」就是優先考量,買房觀念就是便宜、新房、空間大、路邊隨便停車。而且當年的地段觀念也與現在不同,當年的「離交流道近」等於現在的「離捷運站近」,甚至更早以前在沒有冰箱的年代,離菜市場近的房子非常好,有錢人、醫生、律師都住菜市場旁邊。「好地段」的定義隨著時代變遷不斷在改變。
有網友就分享自家的相反案例,長輩過去從台北搬到台中,為了地段,選擇位在正市中心的西區電梯華廈,捨棄當時還是荒煙漫草的南七期別墅。也有網友舉南港研究院跟木柵考試院為例,20年前買房首選一定都是文教區考試院,工業區的南港怎麼看都贏不過木柵,不過現在看來,木柵幾乎沒有發展,南港卻發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