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曹婷婷/台南報導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劉益昌近5年來率團隊於台南安平考古,陸續挖掘地下400年層層疊疊的常民生活軌跡與文物出土,劉益昌說,這僅是一小部分,「地下還有好幾層安平」,他說,安平有機會跟義大利龐貝一樣,但須仰賴台南市政府長時間規畫、研究及制定辦法保存,讓安平成為世界知名文化觀光景點。
台南市政府文化資產處委託成大考古學研究所團隊從2019年6月起,於原大員市鎮南端(今劍獅埕)、東側(今石門國小)啟動考古發掘,透過史料研究、套圖測繪及透地雷達等方式,陸續找到疑清代設立水師五館之一「金門館」連續磚造基礎鋪面、17、18世紀的文物。熱蘭遮市鎮現地考古成果22日首度以「考古埕-尋找熱蘭遮市鎮」特展亮相,但展期結束,考古現場也將回填。
劉益昌說,在安平不同地段抽樣以及透地雷達探測,確信安平地底下存在許多完整文物,可以說,安平古代建築只要是沒興建地下室的,均可望完整保存荷據時期到清朝中期的歷史文物。
他說,考古過程也發覺安平「一直在下沉」,但非人為造成,而是天公伯所為,也因安平地質為沙洲,安平人有個特殊行為,從400年前開始,不論拆房子或「起厝」,所有東西都留在原地作為基礎,就地掩埋並囤土,因此,地下厚達2公尺地層堆積,至今可見荷蘭時期等不同時代人的生活。
劉益昌也提到,荷蘭人時期,安平是台灣第一個都市計畫的地方,套疊古地圖資料,也可發現400年來安平市鎮沒什麼大改變,正因這種「特殊環境」才造就各時代的文物被完整保留,「400年歷史都留在原地」,這也是全台僅見。
文資處指,安平古堡及其周邊已畫為「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歷史敏感區」範圍,於該區域的開發行為,民眾可先上網至「台南市開發行為涉及有形文化資產查詢系統」查詢;位於範圍內的在施工前,應先通知文資處確認,避免埋藏地下文化資產遭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