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鵑如、譚淑珍、黃琮淵/綜合報導
巴拿馬「莫薩克馮賽卡」律師事務所外洩客戶密件事件延燒全球,而據「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發布的查詢資料庫,有1萬6700多筆與台灣相關的資料,不過該聯盟並未針對這些「台灣客戶」的涉入狀況多所說明。
巴拿馬密件曝光,逾1.6萬名台灣客戶查稅難。(好房網資料中心)
ICIJ數年前便已開始匯整兩岸三地的境外金融資料,資料庫涵蓋達40年,同時開放以國家地區來搜尋投資客名單。以台灣進行搜尋會發現,共有16785名台灣客戶,包括個人及公司行號等名義,在海外註冊離境公司。
不過因大多使用羅馬拼音,因此不易查明實際身分。另在去年2月,ICIJ就曾發布報告稱,匯豐銀行瑞士分行涉嫌協助富豪客戶隱匿上千億美元存款,涉及逃漏稅;而中、港、台三地在瑞士匯豐私人銀行擁有帳戶的客戶約1300人。
針對最新的披露,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蔡碧珍指出,財部有「反避稅」的相關規範,而每年也都透過會計查核,查核出不少境外避稅的案例。但避稅花樣是年年翻新,因此,反避稅規範也年年增訂,包括移轉訂價的規定、防止資本弱化等,「是不斷的處理,沒有間斷過。」
只是,她直言,各國要到海外查稅,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美國「肥咖條款」,也只是資訊的掌握與交換;從資訊掌握的角度,簽定「租稅協定」對反避稅是有幫助,但要到他國查稅,則有難度。
許志文與張芷兩位會計師都強調,各國稅法規定不同,有些國家境外所得是不課稅的,也因此,有些家族或企業為了傳承或永續發展,透過第三地進行財產權規畫,不必然都是為了避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