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青縈/綜合報導
我國自費醫療占比高居OECD國家第三名,僅次於墨西哥、希臘,不少醫師認為,這與新藥、新醫材納入健保給付速度太慢有關,批評健保給付骨釘、骨板均為「祖師爺」級。對此,健保署提出善意回應,已完成「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並與骨科醫學會共同討論新功能特材分類及適應症等,希望將臨床必要的新式特材儘速納入健保給付。
1995年健保實施後,家庭自費醫療占比僅百分之24.2,2022年卻來到百分之34。衛福部健保署石崇良表示,在健保開辦初期,自費占比確實低,但近年來,不少藥費1年動輒上百萬,加上我國保費低廉,難免造成自費項目增加。
石崇良說,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眾多,加上新藥、新科技、新醫療處置等快速發展,醫療費用昂貴,如果全納入給付,將對健保財務造成嚴峻挑戰。因此,必須優先考慮效益高者,再者以長期使用、負擔沉重,以及重病、重大傷病等因素作為考量重點。
石崇良強調,健保資源有限,但仍會積極將「需要、救命」等藥物納入健保,例如,8月1日起將1年藥費高達六百萬元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藥物納入給付範圍。10月起擴大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泰格莎」給付範圍,每年新增約4千名癌友受惠,1人年省藥費115萬元,給付金額年約810億。
部分骨科醫師認為,現階段所給付特材已是古董級,對此,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表示,考量健保預算,目前收載進入健保範圍的骨板確實多為上1代產品,但最近已完成HTA報告,並與骨科醫學會討論具有新功能特材的適應症,將站在維護民眾權益、確保健保財務平衡等原則審慎評估,希望盡快將好的、具有必要性的骨科特材儘速納入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