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莊旻靜/竹縣報導
交通壅塞是每位竹科人的夢魘,新竹縣、市在2009年推出「Q-car共乘網」網站,透過共乘,減少上路車輛,但7年過去,使用共乘人數僅1千餘人,塞車照舊無解。
「Q-car共乘網」是由新竹縣、市政府委託工研院管理,在2009年底推出,曾是台灣第一個須以公司郵件認證的共乘系統,號稱安全、便利,目的希望透過共乘,改善工業區的交通瓶頸,不過Q-car共乘網會員數僅1400人,相較竹科從業人員15萬人,效果並不顯著。
新竹縣環保局空氣汙染防制科長蕭宏杰分析,初次媒合過共乘,不須再透過系統相約,且基於安全性考量,媒合成功者大多都是女性,另外也因工作、時間、地點等因素,共乘其實並無想像中便利。長期關注上班交通瓶頸的新竹縣議員高偉凱發現,原先設置共乘系統,本是希望能透過短程共乘,如上班等,減少上路車輛,但實際進入Q-car共乘網頁,卻發現跨縣市的共乘需求,遠勝於短程需求。
國內桃北北宜基有綠色共乘網,宜蘭縣政府也曾為了舒緩雪隧塞車問題,建立「綠色運輸-推行汽車共乘制」,但透過論壇、問卷分析發現,具有迫切性的共乘需求,幾乎無法媒合,且共乘無法取代大眾運輸。民間設置的共乘網還包含Carpo,目前約有3500名會員,每月平均媒合300人次,Carpo創辦人吳敬庭表示,創立初期,也是募集具有「共乘概念」者,再廣徵會員。
便利性高的Uber在2年前進入台灣市場,既符合共乘網「共享經濟」的概念,便利與即時性又勝過共乘網,蕭宏杰表示,Uber介於共乘與計程車之間,確實造成另一種挑戰,但本質上差異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