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清明連假,許多景點外出人潮湧現,是否應考慮祭出禁足令?專家認為,目前尚不需要走到這一步,但中央應用更強烈措施,落實大型集會及社交距離規範,若政府認為管理有難度,必須考慮禁足令,依照各國經驗,至少要禁足六周,才能達到防疫效果。
全球超過九十多國家相繼發布禁足令,逾半數人口被要求待在家中對抗新冠肺炎;義大利、西班牙、美國、英國等皆疫情進入社區傳播後下達禁足令,多數國家至今尚未解除。
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清明連假後的疫情令人擔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清明連假後的疫情令人擔心,連假前相繼頒發大型集會指引、社交距離等,卻未見民眾落實,以近期人潮洶湧的墾丁大街分析,早已超過室外五百人活動範疇,目前所有場域都應控管人潮,夜市、景點的街道也應疏導人流。
詹長權說,墾丁大街商家應集結自發管控,賺錢當然重要,但防疫更加重要。若夜市、觀光景點認為不符合大型集會範疇,但基本社交距離也能計算出理想的防疫距離,以室外一公尺的距離為例,一個人站在室外,等於占據四平方公尺空間,衡量人行街道空間即可計算出適當的人流。
各國防疫措施略有不同,詹長權說,唯一不變就是拉開社交距離,現階段政府仍採柔性勸說,他認為該是強制執行的時候,否則誰也不希望政府頒布禁足令,一旦頒布禁足令,將付出相當龐大社會成本,經濟大受影響,國人心理負荷也將加重。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顧正崙說,面對疫情擴大,各國政府執行手段有限,只能不斷限縮人民自由,台灣是在這波疫情中最自由的國家,告訴民眾可外出散心,民眾卻是去人擠人。大家應自問,難道要政府下令禁足,才配合不出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