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瀞文/台北報導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CIP)台灣區董事長艾卓儒(Anders Eldrup)昨(10)日指出,台灣與丹麥相似,風力強,海岸線長,適合發展離岸風力發電清淨能源,台灣也是CIP進入亞洲的第一個市場,並將以台灣作為亞洲發展的中心。
艾卓儒指出,台灣與丹麥相似,風力強,海岸線長,適合發展離岸風力發電清淨能源。(圖/聯合新聞網)
政府要在2025達成非核家園,離岸風力發電在四年內突破3GW(GW為10億瓦),吸引歐洲廠商來台。丹麥是全球第一個離岸風力發電的國家,且目前風力發電已占總發電量的五成,在全球名列前茅,有許多經驗值得台灣借鏡。以下是艾卓儒接受本報專訪摘要:
問:丹麥為何會成為離岸風力的先驅者?
答:丹麥在40年前,就已經決定要打造非核家園,丹麥到目前為止也都沒有任何一座核電廠。這些年來,丹麥已大幅降低對於傳統能源的依賴,目前在總發電量中,風力發電占五成,比重最高,其中離岸與岸上風力發電約各占一半,剩下五成則是太陽能、生質能源及天然氣。這些都是低度或零碳排放的乾淨能源。
大家知道,格陵蘭屬於丹麥。由於地球暖化的影響,格陵蘭的冰層溶化速度加快,這也讓丹麥人覺得自己必須去做一些事來降低暖化,因此致力於再生能源。以丹麥的先天環境來說,發展離岸風力特別有利。
丹麥的海岸線長,風力強,在40年前開始發展離岸風力,丹麥在1981年就興建了世界上第一座離岸風力發電場,丹麥是全球第一個離岸風力發電的國家。其他歐洲國家也跟進,離岸風力發電從丹麥擴展到英國,再來是德國,然後是美國及加拿大。台灣可望成為亞洲的第一個國家。
問:丹麥在推行離岸風力發電時,碰到過哪些問題?有哪些值得台灣學習之處?
答:丹麥先有陸上風力發電,一開始直接移植陸上設備到離岸,發現行不通,另外在施工時也常發生錯誤與延誤。以前整個興建過程可能長達三、四年,而且經費上往往超支,但現在通常可準時完工,而且不會超出預算。
台灣要專注於發展再生能源,這是正確的方向。台灣的地理環境也有利於離岸風力,如海岸線長、風力大等,這些都是台灣的優勢。透過學習及技術轉移,台灣可以避免我們曾經犯過的錯誤,甚至成為亞洲離岸風力能源的領導者。
問:台灣有颱風、地震,及環保問題,如何克服?
答:我們都會針對個別的環境來設計,尤其也會針對地震問題作特殊設計。颱風的部分,在颱風來襲前會關閉風機,且葉片有針對極強風力進行設計,且具有快速關閉鎖定的功能。台灣的岸上風機已有多年運作歷史,日本也有相關針對颱風和地震的經驗。此外,我們在蘇格蘭的風場曾使用類似鑽油平台的設計等,可運用於台灣的風場。
問:你們是否與台灣的企業合作?如果發展離風力發電,會有利於哪些台灣的公司?
答:我們已展開與台船的合作、並也已接觸台船、中鋼、台電等企業,預期與其相關的中小型企業都可以受惠。在丹麥,離岸風力發電已形成豐富的供應鏈,提供中小企業許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