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沈能元/台北報導
全台慢性B肝健康帶原者高達200萬人,但隨年齡增長,50歲以上帶原者中高達5成,B肝病毒恐突變,可躲避免疫細胞,潛伏於肝臟,最終引發肝癌。台北榮總及陽明交通大學組成的榮陽交團隊最新研究發現,B肝健康帶原者的健康觀念恐要調整,這類族群仍可能會罹患肝癌,尤其是大於50歲、男性、家族有肝癌病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者是高危險群。
慢性肝炎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正常,就是所謂的健康帶原者。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最新研究卻發現,帶有PreS/S基因突變的B肝病毒株,病毒表面抗原可躲避B細胞與T細胞的免疫辨識,病毒無法有效釋放至血液中,反而堆積在肝細胞內質網,當肝細胞凋亡後,最終演變成肝癌。此研究已發表在「肝臟學」(Hepatology)。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說,這項研究修正健康帶原的觀念,部分以往被認為健康帶原的人,仍有發生肝癌的風險,更顯示部分健康帶原病患可能是肝癌高危險群,但卻非抗病毒藥物的治療對象,存有很大的治療灰色地帶。
據此,吳肇卿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也就是年齡大於50歲、男性、家族有肝癌病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估計約有三成患者是在治療灰色地帶,應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吳肇卿說,目前已向衛福部提交報告,這個有實證研究基礎的量表,一旦經衛福部通過可以適用於臨床,將適合醫師評估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與抗病毒藥物的效益,幫助健保署在較符合成本效益下,擴大B肝病人的抗病毒藥物給付,達到政府在2025年前,降低肝病死亡率65%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