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294

實質薪資負成長,罪不在通膨而在薪資

#理財 #薪水 #薪資 #通膨
工商時報/主筆室
 
主計總處日前發布今年元月薪資統計,不但實質經常性薪資負成長,連實質總薪資也負成長,這已非偶然幾個月發生的事,台灣已連續兩年實質經常性薪資負成長,今年已是第三年。
 
依主計總處的統計,過去兩年(2021~2022)實質經常性薪資的下滑幅度依序是-0.04%、-0.15%,而今年元月是-0.72%,至於今年元月實質總薪資的衰退幅度更高達1.49%。
主計總處日前發布今年元月薪資統計,不但實質經常性薪資負成長,連實質總薪資也負成長。示意圖/中時報系資料照片
2021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兩性薪酬仍有14%差距,推估OECD會員國還要50年以上,才能完全消除男女薪酬差距。圖/中時報系資料照片
實質薪資成長率,等於名目薪資成長率減通膨率,當薪資增幅追不上物價漲幅,就會出現負成長,因此十多年來只要碰上負成長,政府總把原因推給物價,認為並非薪資沒有成長,而是通膨率太高,好像只要通膨率升高一點,實質薪資變為負成長是天經地義的事。
 
事實上,這樣的觀念是錯的,今天台灣實質薪資出現負成長,原因不在於通膨率,而在於薪資(一般未加名目二字,指的就是名目薪資)成長太慢了,以過去兩年的通膨率而言,不過就是1.97%、2.95%,這放在1990年代算是溫和通膨了。1990年代有六年通膨率超過3%,也不曾見過實質薪資負成長,何以如此?因為薪資成長幅度總是大大超過物價上漲幅度,如此怎會負成長?例如1991年台灣通膨率3.6%,由於經常性薪資成長高達10.8%,因此實質增幅近7%,再如1992年通膨率4.5%,由於經常性薪資增幅8.5%,因此實質增幅也接近4%,那個年代通膨率比今天高出甚多,但有沒有因此就讓實質薪資變成負成長?沒有,連一年也沒有出現過。
 
不只1990年代,就連全球能源危機的1980年代,即使通膨率飆到兩位數,我們的實質薪資也沒有負成長,舉個例子,1980年國際原油大漲,隨後的兩伊戰爭更讓通膨火上加油,台灣這一年的通膨率高達19%,次年通膨率仍達16%,若用今天的官方邏輯,這兩年實質薪資必然是負成長,但這兩年我們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實質總薪資依然是正成長,原因就在於薪資成長率連續兩年超過20%,薪資增幅超越物價漲幅,實質薪資自然就不會落到負成長的困境。
 
由此可知,把今天台灣實質薪資連年負成長的原因,推給通膨率是不對的,今天台灣通膨再怎麼嚴重,會比1980年嚴重嗎?當然不會,昔日16~19%,今天最多也只有3%,兩者相去甚遠,因此讓台灣實質薪資負成長的原因,就是十多年來我們薪資成長太緩慢了。
 
然而,過去幾年我們經常聽到總統、閣揆說我們經濟成長表現居四小龍之首,既然經濟成長這麼好,何以沒有反映在薪資成長上?去年底所公布的國民所得分配面統計可以解答我們的疑惑,根據這份統計,2021年我國受僱人員報酬占GDP的比率已降至43.03%,創下歷年最低,換言之,一般領薪水的上班族,並沒有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果實,或者更精確的說,GDP這塊大餅,國內800多萬名受僱員工所分享到的比率已逐年降低,形勢如此,薪資何來強勁成長動能?
 
依國民所得統計,各要素於生產活動中出錢、出力,都會得到報酬,勞工獲得工資、資金獲得利息、地主獲得地租、企業家獲得利潤,這些報酬合計起來即等於GDP,1990年代前後(1989~1995),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率皆逾50%,2001年降至48%,2011年又降至45%,2021年再降至43%,30多年來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每況愈下,多數上班族薪資成長微弱,如此自然是經不起一丁點的物價壓力,實質薪資連年負成長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記得2018年5月總統蔡英文推動「五加二產業」時曾表示:「藉由五加二產業,台灣經濟將走向轉型升級,就業機會及薪資結構也將產生根本性改變。」四年過去,情況並沒有改變,非但沒有改變,受僱人員分享GDP的比率更創下歷年最低,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是高薪的就業機會太少,低薪資工作機會太多?還是產業政策出了什麼問題?或是就業結構出了什麼問題?政府應該好好診斷一下。
 
我們呼籲各級官員,今後不要再把實質薪資負成長一股腦兒的怪罪到通膨身上,應該回過頭來檢視何以薪資成長這麼疲弱,這才是正辦。想想1980年兩位數通膨的年代,實質薪資尚且正成長,今天的負成長還能怪通膨嗎?
主筆室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