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王家瑜/台北報導
溽夏來臨小心熱傷害!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6月熱傷害就醫達510人次,比去年6月高出將近1倍。醫師提醒,無論室內外都要慎防熱傷害,尤其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2點相對高溫,儘量少出門,若須出門,需做好防曬、隔熱,例如撐陽傘或戴帽子等,並隨時補充水分,切勿等到口渴才喝水。
衛福部統計,今年6月截至29日,全台熱傷害就醫總計510人次,相較於去年6月的280人次,整整多出230人次,幾乎翻倍。衛福部表示,舉凡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及熱水腫等,都屬熱傷害。
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表示,如果意識清醒,但有頭暈、心跳快、全身無力等不適,這是熱衰竭的徵兆,此時應盡速補充水分、移動至陰涼處,並以濕毛巾散熱;如已經意識不佳、體溫超過40℃,則是中暑的表現,此時如要協助患者喝水,須注意嗆咳風險,最重要的急救措施是降溫,並且盡快送醫。
台大急診醫學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黃建華指出,每當氣溫升高,急診就醫人數就會變多,除了高溫本身造成的危害,也不乏因為高溫導致疾病惡化或急性發作,例如慢性氣喘患者可能感覺呼吸比較費力,另心肺功能較差族群也要注意,因高溫會對血管造成壓力。
黃建華提醒民眾,室外應避免太陽直曬、盡量找陰涼處,或使用帽子或陽傘遮擋;室內應保持通風,否則整個屋子像電鍋一樣,溫度持續上升而不自知,歐洲國家過去發生「熱浪」時,多數熱傷害個案都是老人,因老人對於氣溫變化較不敏感,且家中沒有裝設冷氣,易因而發生危險。
簡定國強調,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2點是一天中最高溫的時刻,最好避免此時段出門,天熱時務必多喝水,最好定時喝、每次約200到300cc,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且以常溫水為優先,尤其應避免含酒精的飲料。
有些人喜歡大口喝冰水來幫身體降溫,但黃建華說,當身體處在高溫環境下,應避免一下子喝太冰的水,否則溫度差異過大,導致血管快速收縮,影響血液流動,可能引發心肌梗塞、心臟缺氧、心律不整等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