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近四成民眾所得金額高,繳健保費卻偏低。目前健保依照民眾職業分類投保,學者分析去年的補充保費發現,有租金收入的農漁民、職業工會、眷屬、榮民等加保者,平均一年卻有40至50萬元租金收入,保費卻可獲得優惠,顯示保費公平性有待檢討。
學者分析去年的補充保費發現公平性有待檢討。(記者黃玉芳/攝影)
健保署今天舉辦「承保資料加值應用分析研討會」,淡江大學會計系教授韓幸紋表示,目前健保依民眾工作類別,分為六大類身分納保,計費方式、政府的補助優惠也不相同。同樣年所得的上班族、農漁民、職業工會會員,因為職業類別不同,要繳的健保費卻不一樣,保費不見得與經濟能力相當。民眾若有多重身分,會選擇最有利的方式投保。
她將1200萬多名有所得資料的民眾,依所得高低、健保投保金額分組,發現有近四成民眾繳的保費,低於實際所得水準。
保費設計不公平的現象,反應在去年新收取的補充保費,韓幸紋說,農漁民、職業工會、眷屬、榮民等,從身分認定為較為弱勢,給予一般保費優惠,但是補充保費中,卻發現他們並非經濟弱勢族群,例如當包租公、包租婆的農漁民等族群,平均一年有40至50萬元的租金收入,相當於有些上班族一年的薪資。
另外以眷屬身分納保者,也有近50萬人,平均一年有14萬元股利所得、以及有逾1萬4000名的眷屬,一年平均領取逾20萬元的高額獎金。韓幸紋說,以職業身分作為投保,不見得符合實際所得情形,保費的公平性仍有待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