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蔡宗穎、游念育/台北報導
勞動部長何佩珊17日指出,參考經合組織(OECD)定義,月薪低於3.1萬元就屬低薪,經推估,全台低薪勞工約120餘萬人,藍委示警,政府列出低薪線,恐成為勞工起薪標準甚至是「天花板」。行政院長卓榮泰則預告,下周將再開經濟發展委員會,討論重點在於未來如何提升薪資。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表示,低薪問題與基本薪資的本質意義不同,基本薪資著重每月必要費用,也就是基本生活所需能否從勞動上獲得滿足;而低薪問題則更重視勞工與雇主、國家與產業間的關係,也就是勞工是否能共享企業的獲利,2021年台灣受僱人員報酬占GDP為43%,創下歷史新低,代表企業未將盈餘合理分配給員工。
李彥秀進一步指出,財富不均才是社會公平正義最大隱憂,台灣貧富差距高達66.9倍,高低薪資差距高達4.12倍,更有將近7成勞工領不到平均薪資,背後代表的可能是台灣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的問題,而長期的低薪結構也可能延緩產業升級。
李彥秀說,台灣整體經濟因為晶圓代工與AI產業迅速擴張表現佳,但傳統產業與服務業都面臨成長動能不足與薪資成長停滯困境,再加上低碳轉型的綠色經濟成本,更是雪上加霜,政府有責任義務擴大協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在職勞工的增能、縮短產學落差,才能根本解決低薪問題。
此外,李彥秀示警,政府提出低薪標準,原意是提升薪資結構以及產業升級,但必須特別小心「定錨效應」,也就是說,每月總薪資3萬1000元反而成為勞工、特別是社會新鮮人起薪標準,甚至「天花板」。
何佩珊拋出低薪定義,行政院17日舉行第二場經濟發展會議原本也要列入議題,但卓榮泰昨表示,當天排定的議題較多,討論過程非常踴躍,專家學者們對於國際間用經常性薪資或是總薪資的中位數來計算均有不同論述,所以在低薪議題部分還沒有共識。
卓榮泰認為,勞動部提出的是過去研究的方式,「重點不在過去怎麼樣,而是未來如何取得提升薪資的方法」,最快下周繼續召開經發會,將著重討論哪些方法對於提升薪資有實質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