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莊哲權/專題報導
新故鄉願景「家,是最好的病房!」
台東海岸山脈下有間「通往家的診所」,來自嘉義的醫師余尚儒到偏鄉推動「在宅醫療」,直接走進老人家裡看診,從民眾的健康到壽終正寢,都有醫生在身邊守護。他說,醫療只是工具,目的是要透過「看病」凝聚資源,實踐社區營造、打造共生社區。
台東都蘭村擁有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近年更吸引許多外縣市退休民眾來定居。走出白色巨塔、試圖翻轉病房的余尚儒,這位村民口中的「余醫師」,直接走進病人家裡看病,已在小小的村子裡,掀起1場醫病關係的寧靜革命。
余尚儒在都蘭村建立在宅醫療,直接走進老人家裡看診。(莊哲權攝)
寧靜革命 翻轉傳統病房
「余醫師好!」走在都蘭村街道上,不時可看到余尚儒與村民熱情打招呼,他說,大多數醫生看完診就離開醫院,「但我走在路上就可以看到我的病人,這是醫院醫療絕對做不到的,這才是真正在做社區醫療!」
在宅現場一/余尚儒與護理師陳惠鈴拎著簡單的醫事包,到94歲不良於行的陳阿公家,阿公已經坐在屋簷下等候,余醫師稱讚阿公氣色好,尿的顏色也很漂亮,還用攜帶式超音波為阿公檢查,阿公的63歲兒子說,以前爸爸稍有不對勁就要跑台東,現在有了余醫師,省事許多。
在宅現場二/80多歲阿美族老人曾被醫院通知家人帶回等待善終,但老人回家後身體似有好轉,只是很排斥插鼻胃管,家人尋求余尚儒協助,余尚儒看老人咀嚼功能正常,因此試著用粘稠劑餵食,並建議拔掉鼻胃管,沒多久,家人高興告訴余醫師:「阿公可以吃芭樂了!」
在宅現場三/都蘭部落老頭目蘇正朝老愛把「OK」掛在嘴邊,地方有個外號叫「卡拉OK」,住院期間一直吵著要回家,家人將他帶回後, 也成為都蘭診所的居家醫療個案,不必舟車勞頓,有狀況隨時可以聯絡余醫師,老頭目知道自己時間快到,很高興家人都陪在身邊,最後在家裡安祥離開。
三大系統 在地整體照顧
余尚儒說,台灣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人口超過20%,東河鄉目前就已經達到22%,然而當地醫療資源匱乏,離家最近的醫院也要40分鐘車程,回家善終成為病家的奢望,因此他選擇這個超高齡社區展開在宅醫療試驗。
余尚儒表示,在宅醫療標準是在30分鐘路程距離內,提供醫療、長照、預防失能、健康促進等服務,把「都蘭診所」定位於「在宅醫療支援診所」,就是以都蘭為中心,利用健保、長照及非正式的鄰里志工照顧3大系統一起運作,提供在地整體照顧。
人口不多 難養專業人員
他說,在都蘭開診所,對年輕人而言,交通較便利,又是觀光熱點,資源容易集中,但因人口少,養不起專業人員,所以他們也邀請醫師、營養師等不同的專業人士前來「度假支援」,不過他苦笑說,支援的醫師到都蘭雖有度假環境誘因,卻不一定有度假時間。
他強調,在宅醫療大幅減少偏鄉病人往返醫院的成本、家屬陪病時間,對親屬等照護者來說,是很大的喘息空間。而大部分老人家都希望在家裡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在宅醫療最重要的指標,就是能不能在自己家中生活到最後。
余尚儒表示,每個人都會生病,醫療就成了將不同族群、宗教、黨派聚集在一起的最佳切入點,所以醫療只是個工具,目是要進行社區營造,介入居民的生活,然後陪伴終老,打造一個可以接納生命與死亡的共生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