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巫其倫/台北報導
近期數位資產話題頗夯,各國政府已開始研究「央行數位貨幣(CBDC)」的可行性,台灣央行是否發行CBDC,也成為市場關注焦點。央行總裁楊金龍今天表示,第2階段的「通用型CBDC試驗計畫」原定9月完成試驗,目前已提早3個月完成;但他強調,CBDC推動不是要競賽搶先發行,重點還是要符合政策期望與滿足大眾需求。
財金資訊公司今天舉辦「2022年度金融資訊系統年會」,並邀請楊金龍就央行CBDC進行專題演講。楊金龍指出,近年市場對數位貨幣有很大想像空間,包括比特幣、穩定幣等須虛擬資產,獲得媒體大眾關注,甚至已有人認為可能替代央行貨幣,成為廣泛使用的支付工具。
但楊金龍說,比特幣波動度大,去年各國央行採行寬鬆貨幣政策,比特幣在炒作下、價格持續上揚;隨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去年11月開始比特幣就下滑,前陣子已跌到2萬美元以下,比特幣波動很大,對於投資者而言必須要注意,且他也明確說,「比特幣不是貨幣!」,雖然虛擬資產試圖往類金融領域發展,但目前仍用於投機炒作較多,鮮少用於實質經濟活動支付。
楊金龍指出,「貨幣發展過程,無非是建立在『信任』」,從近期穩定幣崩盤事件來看,再次引發CBDC議題,從早期的無中心化商品貨幣,到後來演變成私部門各自競相發行之信用貨幣,最終都因無法獲得大眾的信任而黯然退場。而私部門各自發行貨幣的亂象,最典型案例是19世紀美國野貓銀行券亂象,有些人認為,比特幣也算是這種狀況重演,也引發了由央行發行CBDC的議題。
楊金龍認為,CBDC有4大潛在效益,第1是大眾獲取安全的數位貨幣、第2是滿足未來支付服務的需求、第3是深化普惠金融、第4是改進跨境支付的可能。
但他提到,CBDC仍有潛在風險,CBDC可能會影響銀行既有的支付業務,並使銀行存款流失,因此,目前國際間無論是已發行或正在研究CBDC的國家,均採傳統貨幣發行的雙層式架構,讓銀行繼續扮演金融中介的角色。且為避免影響銀行體系存款總量減少,CBDC可選擇無息設計。
至於貨幣政策執行方面,楊金龍強調,「CBDC不至於改變央行操作方式」,CBDC若計息,對貨幣政策執行將有廣泛影響,造成金融體系的衝擊,因此即使CBDC有付息設計,在實施初期,應先視同數位現金,以無息方式發行。目前如中國大陸或巴哈馬等正在試點或發行CBDC的國家,均表明不予計息。
楊金龍表示,「台灣發展CBDC與國際腳步一致」,第二階段「通用型CBDC試驗計畫」原本預期今年9月來完成雛型平台建置,並在封閉環境中模擬零售支付試驗,目前已提早3個月完成。
對於下一階段規畫,楊金龍強調有3大前提,包括「廣泛溝通,以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精進平台設計,採用更穩健成熟的技術」,及「研議堅實的法律架構,訂定法制規範」,才會決定推出CBDC的後續規畫。
他也說,數位貨幣充滿想像,但會面臨挑戰,推動CBDC是複雜龐大的工程,即使是瑞典、中國至今都尚未宣布正式發行的時間表,台灣也不是要與各國競賽搶先發行,而是要符合政策期望、滿足大眾需求,若未來央行要推出CBDC,但須在無害、共存、創新與效率3大基本原則下持續規畫,且要跟金融機構,共同構建生態體系,預計還要花一些時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