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許維寧/台北報導
中部九所大專校院、近百名學生遭無卡分期詐騙。學者指出,該案運作方式較老派,評估可能因大學生較年輕,熟悉網路詐騙樣態,卻不熟此類陳年詐騙法;學校也指出,部分大學生多有想獨立、證明自己的念頭,但實則社會歷練不夠,又萌生貪小便宜心態就可能誤入陷阱。
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沈伯洋表示,無卡分期詐騙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詐騙手法,通常釋出小利,讓學生認為能賺點小錢,也拉同儕投入。也因為是熟人拉攏,通常學生不疑有他,「對學生來說也是非戰之罪」。沈伯洋說,近年詐騙手法推陳出新,警政署等多宣傳最新網路詐騙方式,「但實際上社會多忘了有這種手法。」反而對老式的詐騙失去戒心。
台師大學務處專責導師室執行長黃志祥也說,該案透過同儕、學生會、社團等招攬,學生間無戒心,手法類似十幾年前的「拉下線」。由於近期常見詐騙樣態都是網路,學生對網購、ATM轉帳等較警覺,反而不清楚十幾年前的套路。
黃志祥說,通常大學生多有想實現自己、賺點錢的念頭,但社會歷練仍不足,且該案還涉及債權轉移等問題,也可能是學生金融知識較不足而誤信。案例宣導一定要跑在前面,盡量防止學生上當。
不過也有熟悉內情者表示,有些受害大學生,就跟去柬埔寨淪詐騙集團的年輕人一樣,事先多少知道「要幹嘛」,但可能因貪小便宜「簽個名就有5000塊」,才會上當。
清大學務長詹鴻霖強調,任何看似不勞而獲、好到不可思議的宣傳都要留心,有些詐騙手法可能被金融知識、術語包覆,建議學生可以打165,由165幫忙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