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克倫
針對台巴斷交,國安會與陸委會稱「不排除檢討相關兩岸政策」。此話並非「當下」會有兩岸政策的轉變,而是美中、兩岸、美台這三組關係的「均衡點」,是否出現結構性轉變,重要觀察指標即為,川普對巴拿馬被挖作何反應?
針對巴拿馬和我斷交,蔡英文總統昨天親自召開記者會回應。(圖/聯合新聞網)
先看美中關係。在元首層面,川普候任時的「一個中國」原則可交易講話,確實曾讓北京緊張,然在「川習會」後,川普一改先前慍色,對習近平讚譽有加,此也讓北京「看破手腳」;亦即,中共認為川普是位可用「交易」來打交道的對手。
外交事務牽連甚廣,牽一髮動全身,政策的制訂與執行全仰賴資深中層官員。川普新政府的國務院、國防部等中層人事,最快需今年8月後方能到位,而川普在對外事務展現專斷態度,少了中層官員踩煞車,此讓北京有「獨斷」空間。
美國外事部門的決策失衡,讓中共外交官員在中共「十九大」背景下,更易出現「戰略進取」的企圖;以斷台灣邦交國為例,不僅可讓習近平消減去年台灣政黨輪替的內部壓力,對官員更上一層樓亦是大加分。
國際大氣氛亦有利北京。川普決定退出巴黎協定,國際輿論興起「中國取代美國」聲浪;而中共與甘比亞、聖多美普林西比建交,世界衛生大會打壓台灣,均未引發國際積極聲援,況南海與東海爭議、部署薩德等區域議題進入和緩階段,此均強化北京的底氣,對台更具侵略性。
在兩岸這組關係上,半年內連拿台灣兩個邦交國,當然是中共主動破壞或改變兩岸現狀,其目的是對台「壓力測試」,要激起蔡政府的憤怒與反制,讓北京在國際上取得「台灣改變現狀」的「口實」,也可檢視川普的「挺台」力道。
回到蔡政府或台灣,當前首要工作是「再確認」所處環境。一是美中關係是否出現結構性轉變,即川普政府是否願意再扮演兩岸現狀的維護者;二是台美這組關係,例如經濟或軍事安全合作是否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