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林于蘅/台北報導
依據主計總處人力運用調查報告,今年五月非典型工作者達八十一點九萬人,雖然增幅趨緩,年增僅百分之○點六七,但人數續創新高。其中,有二成的非典型工作者,是「非自願」因素,因自身條件找不到全時正式工作。
主計總處說明,「非典型就業者」是指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者,由於薪資、福利、權益保障通常不如全時工作者,容易被視為勞動弱勢。
主計總處調查報告,今年五月非典型工作者達八十一點九萬人,雖然增幅趨緩,但人數續創新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探究受僱者選擇從事非典型工作的原因,有超過三成是「職類特性」,意指該工作具臨時、短期等工作特質,如營建工,須依工程進度決定工期長短;不過,卻也有逾百分之二十一是因為「找不到全時、正式工作」,被迫從事非典型工作。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潘寧馨表示,「找不到全時、正式工作」這部分確實屬於「非自願」因素,但不全然代表全職工作職缺不足,除了勞動市場的需求面因素,當中可能是供給面因素,如個人工作時間無法配合或學經歷條件不符等所致。
此外,今年五月有八十一點九萬的非典型工作者,雖然人數創高,但潘寧馨表示,比重與上年持平,占全體就業人數百分之七點一,顯示就業市場仍屬穩定。
若觀察日韓的非典型就業情勢,潘寧馨說明,日本因為多年提倡婦女二度就業,以致非典型就業人數比重高達百分之三十七點九;至於韓國,因勞動市場相對特殊,大財團企業提供較多全時工作,其他公司則多以臨時性、短期的方式來僱用員工,因此比重也達百分之三十三,遠高於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