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記者李麗滿/台北報導
台灣百貨服務軟實力不差,怎知到中國開店後就使不上力,包括新光三越、SOGO等皆認為,人才在地化、接地氣才是關鍵。相對地大洋百貨在中國開了16家百貨與購物中心,雖非台灣品牌,卻是台資大陸百貨,經營團隊光陸籍幹部就占8~9成,加上前線人員年輕化進一步接地氣,目前有一半以上分店都有獲利。
新光三越、漢神百貨認為,人才培訓對台灣百貨品牌文化的延續很重要,不會選擇一般開發商「挖角」模式,堅持自行培養,但會有一段不短的「陣痛期」。但不論是在地或台灣、國外人才,最重要是延續品牌文化又能滿足在地消費者需求,才是接地氣。
大洋百貨武漢王家灣店。圖/中時電子報
大洋百貨去年在中國總營業額達67億人民幣,約台幣335億元,排名第71名,遠比遠東SOGO、新光三越、漢神、環球等台資百貨來得高。大洋百貨獨董、也是橫跨兩岸精品公關公司負責人江淑惠分析,主要優勢還是在於高階幹部在地化,包括副總裁張進國為道地北京人,加上16家店長總經理除3席台籍、全部都是陸籍店長。
江淑惠說,近10年國際精品業在大陸歷經奢侈品市場大起與大落,去年起消費主力從70、80年後瞬間轉至90、甚至00年後,GUCCI、LV、Dior等精品業都在努力迎合00年後消費需求,消費習性變革及零售變革,是百貨通路要面對的挑戰。
大洋百貨說,面對行動支付筆數占總收銀筆數達7成,現金僅4%情況下,當務之急是硬體建制,撤掉收銀台與收銀人員,反而節省人事成本,迎合千禧世代「拿手機活1個星期」的消費習慣,加上大洋各店店長皆是80年後,有拚勁與新觀念,年資大多10~15年,均有助各單店獲利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