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香珊、黑中亮、張裕珍、胡蓬生/連線報導
許多縣市財政不佳,鄉鎮更是負債累累,許多鄉鎮自創「煉金術」,蓋納骨塔進帳最快,有環保爭議的空中步道緊追在後。
草屯透過公墓公園化,加上價格低廉和視野居高臨下讓納骨塔成鎮庫金雞母(記者賴香珊/攝影)
南投縣人口少,老化嚴重程度全國第三,縣府和不少鄉鎮都負債,這些鄉鎮都靠公共造產蓋納骨塔創造可觀盈餘,賺「殯葬財」意外成還債功臣。
南投現有21處公墓納骨塔,其中草屯鎮前年一舉超越竹山、鹿谷等鄉鎮,率先還清1.8億元負債,是全國211鄉鎮還債速度最快,成為「小鎮煉金術」典範。
草屯鎮長洪國浩指出,鎮庫負債最高曾達1.8億元,除轉賣回收的廚餘,路燈開放認養等開源節流,但光是賣納骨塔每年營收就達1億元,成為公所金雞母,年底前還有近3萬個塔位釋出。
公立納骨塔收費低廉,加上公家經營受信賴,塔位需求大,苗栗縣通霄、苑裡、竹南、三義、造橋與西湖等鄉鎮都跟進,每座年收入都超過1500萬元,替公所創造財源。有公務員就說,殯葬事業以前當禁忌,沒想到現在卻成金雞母。
以西湖為例,鄉公所的「懷恩塔」近萬個塔位幾乎全滿,每年收益1500萬元,從中提撥600萬元挹注鄉庫。
現代人寵愛毛小孩,西湖鄉公所也相中寵物殯葬商機,在新塔外設置犬貓紀念專區。苗縣府民政處表示,公立納骨塔一坪可創造至少20個塔位,陰宅的投資報酬率高比陽宅多4倍,像游泳池或海水浴場等公共造產效益差,已「褪色」。
包括草屯、竹山、鹿谷等公立納骨塔都兼營「環保葬」,鼓勵民眾把先人骨灰從塔內遷出改樹葬或花葬、壁葬、灑葬等,塔位又能再賣一次。
各縣市公共造產琳瑯滿目,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除了納骨塔,像宜蘭礁溪發展溫泉飯店,嘉義興建阿里山飯店,屏東恆春鎮的鵝鑾鼻停車場及公園等,效益都不錯,但後起之秀是各地的空中步道,投資少,初期效益驚人。
例如南投信義鄉公所4年前斥資500萬元,興建近百公尺長的玻璃吊橋,搭配東埔溫泉及周邊健行園區,5年下來吸引近百萬遊客入園,帶進逾3500萬元營收和穩定就業。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長江明修說,公立納骨塔有其必要,成為地方生財來源,地方文史與特色產業也可著墨。例如公館紅棗芋頭、苑裡藺草都是地方社區經濟,更為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