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綜合報導
如果聯準會主席葉倫自認在亞洲受到誤解,或許情有可原。17個月前,當時仍未接任現職的她在東京會晤各國央行總裁時,必須為美國的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辯解。如今,隨著QE退場,亞洲各國反倒希望聯準會減緩退場的速度。
隨著QE退場,亞洲各國反倒希望聯準會減緩退場的速度。(好房資料中心)
亞洲國家不應對聯準會收緊政策感到不滿,應該在它循序重拾常態的貨幣政策時,檢視它可能帶來的各種好處,其中包括對亞洲出口商而言的貨幣優勢,還有資產泡沫消解,以及促使各國政府追求有機的經濟成長及創造就業,而且不必依賴過度的流動性。
新加坡LGT集團的南亞投資策略部門主管葛洛斯赫吉表示:「各國應將QE退場視為對偏好風險市場的背書,因為它是對美國強勁復甦的一種肯定。這對亞洲出口商是好消息,特別是如果聯準會的政策同時導致美元走挺。」
短期的痛苦可能難免。葉倫日前說,聯準會最快可能在結束債券購買計畫後六個月,調高利率。這對各國造成震撼。香港滙豐控股公司的紐曼表示,市場對聯準會舉措的反應可能引起資金外流,導致以債務支撐的成長更難維持。
必須說明幾點。根據我對她的近身觀察與理解,葉倫不是鷹派、也不是對聯準會決策影響毫不在乎的決策者。我認為,亞洲國家誇大她可能重演1994年舊事的可能性。當時,聯準會過度緊縮,結果導致固定收益的市場崩盤。其次,日本的例子顯示,一個國家若將利率降至零,往往難以再調高。政治對葉倫的約束力可能超乎投資人的想像。
聯準會一切作為的主要焦點當然是美國。唯有美國復甦,亞洲的經濟才可能穩定。對中國大陸亦然。美國的總體經濟規模約是中國大陸的兩倍,美國消費者也仍然是中國大陸持續成長的關鍵。歐洲表現不如預期,日本政府全力維持日圓貶值狀態的局面下,美國需求增溫是中國大陸保持快速成長的最佳希望所繫。
回到亞洲的泡沫。聯準會將利率降到接近零之後,追求高收益的熱錢即已對亞洲各國決策者造成資金流動的問題。這些資金帶動資產價格上漲、政府稅收增加及公共債務比較容易負擔。結果是,亞洲各地都出現過熱的跡象,降溫措施罔效。
以新加坡為例,當局將購屋者的負債設定於收入的60%,同時提高購屋的印花稅。香港則將逾200萬港幣的交易印花稅提高一倍,同時對非在地居民的購屋者加徵15%的稅。唯有加快結束超低利率,才能安定大局。
這些熱錢不僅炒高房價,並且導致推動重大產業現代化、縮小貧富差距等各國當務之急慢下腳步。決策者本應全力改善基礎建設,設法找出浪費式補貼的替代選擇,整頓已無競爭力的國營企業,降低貿易障礙並改善教育,但熱錢充斥時官員往往容易夜郎自大。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可能達成其中任何一項目標;唯有前瞻的政策才辦得到。
部分亞洲國家曾經因為資金流動而調整本身的經濟結構,進而受益不淺。如今,準聯會準備將借貸成本引導至比較正常的狀態之際,中國、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與越南更須注意自己的弱點。
換言之,亞洲各國宜適時調整,建構比較健全的經濟,而不是一味坐待泡沫形成。
(作者William Pesek是彭博資訊專欄作家/編譯陳世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