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曹悅華/台北報導
主計總處6日公布物價統計指出,9月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2.75%,連續第二個月在3%以下,但較上月回升,主因颱風豪雨造成菜價上漲,若10月天候正常,預期通膨率會下降。惟受台幣匯率貶值影響,進口物價高漲,國內輸入性通膨壓力並未明顯趨緩。
主計總處指出,9月消費者物價(CPI)較上月漲0.24%,惟經季節調整後漲0.03%;較上同月漲2.75%。1到9月平均較上年同期漲3.06%。
綜合統計處專委曹志弘表示,9月通膨率(CPI年增率)擴大是受到食物類價格上漲影響,貢獻了一半漲幅,8月底跟9月初颱風外圍跟豪雨影響,導致價格上漲,但因為災損不嚴重,所以通膨率只是略為擴大。
那是否可以解讀為短期天候因素,而不是通膨壓力升溫?曹志弘說「對」!蔬菜月漲幅擴大才是通膨率變高的最主要因素。
曹志弘說,如果10月天候沒有出現異常,通膨率會略低於9月。物價高點還是在第二季,且預估第四季漲幅會較第三季小。
曹志弘也提到,美元計價進口物價漲幅是明顯縮小,但受到新台幣匯率貶值影響,所以新台幣進口物價漲幅仍然很大,接近兩成,國內輸入性通膨壓力沒有明顯趨緩。惟國際原物料價格若能持續走緩,將有利於紓緩未來物價上漲壓力。不過,曹志弘也說,美元指數強勁升值,主要貨幣對美元多呈貶值,不是台灣的單一現象。
9月行政院關注的17項民生物資較上年同月漲5.84%,曹志弘表示,這是近95個月以來新高。其中雞肉是近19個月以來新高;沙拉油、調理油是近163個月以來新高;衛生紙、面紙及紙巾是近37個月以來新高。他說,以沙拉油來說,主要由黃豆提煉,但其高點在6月,未來漲幅不會明顯擴大。
至於9月份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較上月漲1.34%,較上年同月漲9.98%。1到9月平均較上年同期漲11.63%。躉售物價指數(WPI),則較上月漲1.76%,經調整季節變動因素後漲1.64%;較上年同月漲12.82%,1到9月平均,較上年同期漲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