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芮瑜、游明煌/基隆報導
基隆中元祭放水燈昨天凌晨在望海巷展開,各姓氏水燈頭點火後一座座漂向海中,為海上的孤魂野鬼引路照明,暗夜海上燈火點點,還有燦爛煙火施放,大批民眾爭睹。但部分水燈頭隨浪漂回岸邊擱淺。上午民眾在沙灘發現基座殘骸,憂心汙染,環保局獲報後已派員清除。
昨天的水燈頭點燃後都由潛水人員一一推向海中漂去,但部分卻「倒退嚕」,被浪推回岸邊礁石處,上午有民眾發現沙灘上出現基座殘骸,趕緊拉回岸邊。
環保局長賴煥紘表示,一大早接獲民眾通報後即派人清除,他建議,水燈頭能以竹籤、紙糊等天然素材,取代目前保麗龍,減少對海洋汙染。
水燈頭流向不如預期,但大多數民眾仍認為心意最重要,鄭姓宗親會主委鄭錦洲也說,當時剛好適逢漲潮,只有主普的水燈船大且穩固漂得遠,其餘雖漂不遠,但火光燃燒旺,「燒得旺表示運勢旺,很成功」。
鄭錦洲也解釋,古早時是用竹子、紙糊製成水燈,但不穩固,且一碰到水就爛,是放水燈、招好兄弟最忌諱的,後來漸改用保麗龍當基座。
但放水燈日子為何偏不符潮汐規律?基隆文史老師李正仁說,40、50年前「古例」是在農曆7月24日至25日,因為當時是下弦月,依自然潮汐,水燈會隨著海浪自己往外帶,就這麼送出去。後來中元節訂在7月15日,才改為這一天放水燈,地方雖曾反映要將時間回歸古例,但並未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