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廖德修、鄭郁蓁/台北報導
微型塑膠已無孔不入。環保署針對89處自來水淨水廠進行全面性調查,發現23件原水樣本中有14件含微型塑膠、占61%,經處理後流到家戶使用的清水,100件則有44件有微型塑膠、占44%。所驗出的微型塑膠呈纖維狀,每公升清水最多有6根、平均0.75根,主要成分有PE、PET、Nylon等,都是常見塑膠製品。
環保署調查發現自來水(左圖,本報資料照片)及淡菜、牡蠣、扇貝等貝類(右圖,季志翔攝)都含有微型塑膠。
無孔不入 貝類也暗藏微粒
除自來水,環保署環境檢驗所也對7處養殖區(王功、台西、安平、東石、澎湖、金門、馬祖)及墾丁、福隆海水浴場做調查。環檢所組長楊喜男表示,每1千公升海水有1千至1.85萬個微型塑膠,每公斤沙礫有26至2400個微型塑膠。養殖與野生貝類以每公斤為檢驗單位,平均含0.2至5.2個微型塑膠。
環保署去年12月至今7月針對自來水、海水、沙灘沙礫與貝類中微型塑膠含量,運用熱觸測試法、螢光染色法及顯微光譜法做檢測,大部分都含有微型塑膠。這是首次官方調查報告,使用濾膜的孔徑比國際研究通用者更小,並精確檢測每根微型塑膠的材質,具一定公信力。
楊喜男解釋,微型塑膠是指小於5mm(毫米)的塑膠殘屑,相當於米粒大小,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塑膠製品進入大自然後日久裂解而成。如塑膠袋、保特瓶、免洗餐具、合成纖維布料、洗面柔珠、漁具等,包羅萬象。
米粒大小 危害如同塑化劑
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毒物學會發言人姜至剛表示,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危害目前雖然研究不多,但應和塑化劑對人體的傷害是相同的,當中的物質恐提高身體氧化壓力而致癌,包含乳癌,以及肝臟腫瘤等。不過姜至剛也認為,不必過度焦慮,因自來水公司已經為民眾把關,民眾不至於長期暴露,除非「追求極致乾淨」的人,才建議使用淨水器再次過濾自來水。
台灣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吳振榮則說,會與環保署加強合作,環檢所也將把檢驗技術交付水公司來做好把關。看守台灣協會等環團表示,環保署要到2030年才全面禁用購物提袋、塑膠吸管、免洗餐具、一次用外帶塑膠杯等4大類塑膠製品,時間太久,應加快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