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蔡佩珈/台北報導
國內多座大型焚化廠陸續升級整備,因垃圾去化成問題,環境部2017年起花費近7億元,補助9縣市設置垃圾分選打包設施,以便後續製成固體再生燃料(SRF),但審計部決算報告發現,去年已完成的垃圾分選打包,竟有9成沒有製成SRF,暫置在掩埋場。
國內24座大型垃圾焚化廠,每年可處理650萬公噸垃圾,目前8座陸續整改,垃圾處理量降低,為解決裸露垃圾暫置掩埋場問題,環境部2017年至2023年花費6億9593萬餘元,補助台中市、台南市、宜蘭縣、雲林縣、南投縣、屏東縣、花蓮縣、台東縣及澎湖縣共9縣市政府,設置15套垃圾分選打包設施,截至2023年底為止,13套已完工、2套尚在執行中。
環境部回應,焚化、製成SRF都是去化分選打包垃圾的方式,到今年底,每年垃圾處理量將再增39萬公噸,後續也視後端SRF使用廠條件、地方政府意願,媒合雙方去化打包垃圾。
審計部報告指出,環境部補助垃圾分選打包設施,旨在透過機械處理技術,進行垃圾破袋、分選、打包等前置處理,達到垃圾減量與減積、避免臭味與滲水,更能製成SRF,落實轉廢為能、循環經濟。
然報告指出,9縣市政府2018年至2023年完成垃圾分選打包41萬9044公噸,但高達38萬3344公噸、91.48%未能產製成SRF,仍暫置掩埋場,環境部應協助地方政府與後端使用業者媒合,拓展SRF多元去化管道。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副署長林左祥表示,分選打包垃圾可直接送入焚化爐,但要製成SRF,需再經過分選、乾燥、破碎,因各地方多數分選打包垃圾未經過這些程序,才沒有製成SRF。
他強調,台東、花蓮、桃園已新建焚化廠、已完成汰舊換新的雲林麥寮六輕焚化爐,再加上預計年底完工的新竹縣焚化廠,每年垃圾處理量將再增39萬公噸,並隨著既有焚化爐整改完畢,亦可逐漸去化分選打包垃圾。
林左祥指出,考量部分後端SRF使用廠及業者仍在評估處理垃圾製成SRF可行性,只要業者有意願且地方政府接受垃圾製成SRF,便會媒合雙方進行後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