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承宇/報導
歐晉德閃辭高鐵董座,預料也將交出高鐵公司執行長的職務。對「後歐時代」的繼任者而言,如何解決幾乎已是僵局的高鐵財務問題,以及如何平息外界對漲價與營運出包不良觀感,是兩個最大的挑戰。
去年十一月初,因高鐵出包停駛,交通部長葉匡時(左)、時任高鐵董事長的歐晉德(右)列席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在立院合作面對立委,沒想到四個月之後,歐越級請辭,令葉匡時錯愕。
高鐵去年十月漲價後,十二月營收卅二億元,創通車以來單月新高。然而資本額一千零五十億元的高鐵公司,至今虧損已達五百卅五億元,加上目前在外流通的四百億元特別股面對股東提訟要求贖回的壓力,以及每年兩百多億元的折舊壓力,財務問題長期以來是個難解的習題。
高鐵公司認為,財務所以深陷泥淖不可拔,是目前的運量與政府當初預估的差距太大、約少了三分之一,原因包括金融海嘯、台灣產業大量外移大陸等不可抗力的經濟情勢改變,因此向交通部提出將延長特許期從卅五年延長到九十九年,降低每年攤提金額的財務改善方案。
但交通部不敢貿然答應延長高鐵特許期,以免外界有「圖利高鐵公司」的聯想。目前高鐵董事會基本上可視為由官股主導。所以財務改善計畫是否能推動,關鍵不在由誰當董事長,或指派一個「交通部管得動」的董事長就可解決。
財務困境難解,票價不降的民怨難息,又要保持營運不再出包,「後歐時代」的繼任者動輒得咎,絕對是個跳火坑的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