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171

打造高齡宅 獨老、雙老人際不斷鏈

#高齡宅 #獨老 #雙老 #高齡社會
聯合報記者廖靜清/桃園報導
 
台灣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僅僅七年,老化速度超過日、韓,再過三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百分之廿,街上老人將比小孩還多,凸顯高齡健康與社會照顧的重要性。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表示,根據內政部公告,目前獨居戶達一百萬戶,未來一個人生活或「雙老」的獨老生活樣態愈趨普遍,提早做好退休準備更顯重要。
 
隨著社會型態改變,家中青壯年結婚另組家庭,或是搬遷到外地工作,亦或是長者未婚、離婚、喪偶,獨居老人的比例也逐漸上升。彭培業表示,獨居不一定都代表負面,但如果斷了社會連結,容易變得封閉而憂鬱、焦慮、衰弱速度加快,或是罹患失智症。
台灣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再過三年,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百分之廿,街上老人將比小孩還多,凸顯高齡健康與社會照顧的重要性。 此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再過三年,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百分之廿,街上老人將比小孩還多,凸顯高齡健康與社會照顧的重要性。 此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職涯退休是人際斷鏈的主要原因,彭培業指出,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原因,包括健康、經濟和人際互動。以全球性思潮為例,愈來愈多國家開始採用反映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的「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評估自身競爭力,用不同觀點檢視各地經濟和社會進步。
 
彭培業觀察,各國皆邁向高齡化時代,除了政府的友善高齡政策,個人也必須思考,如何讓自己幸福?他認為,從安心變老到快樂養老,應該要有「三本」,即本人、本事及本錢。
 
本人是身體要好,必須儲存健康;本事指培養興趣、本錢是老本,即經濟能力,過去的生活累積能不能創造出未來的幸福,以此做為個人退休力的基點。
 
少子化加上高齡時代來臨,「養兒防老」應改為「以房養老」,除了利用安養信託準備無虞的生活,「老了住哪」更是民眾關心的議題,目前有養生村、共居宅、老人公寓、安養中心等型態,可根據預算、需求和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住所。
 
但未來的獨居或雙老模式可能加速失能、失智、失群,彭培業認為,高齡宅可解決跨世代問題,不論是長輩本身不想跟子女住,或兒女結婚搬離出去,宛如度假宅的住所方便親友子女探訪,重新連結家庭關係;住戶間互動也串起社區、人際關係,在這裡交到新朋友。
 
台灣房屋趨勢中心進行高齡住宅專案研究,以科學化大數據分析結果,建構「亞洲健康智慧園區」,重視休閒養生、健康照護及社會照顧等,期待能滿足退休後的生活樣貌想望,針對高齡社會,力推完善的生活環境,讓在地安老不再是夢想。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